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传统文化中追寻教育真谛
发布时间:2017-06-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琳

传统文化中追寻教育真谛

                                               武进城东小学   牟琳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一、课堂唤醒传统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的回归,首先必须是公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理应培养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忠诚与坚守。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教师可以立足学科,把握课堂主渠道,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优势,寻找挖掘教材中一系列文章,不管是古典四大名著,还是古今贤文、诗词经典,对学生进行引导熏陶。学校还可以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扎实学生的文学素养,夯实学生的人文根基,唤醒学生的传统文化基因。 

二、环境融入文化氛围营造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潜移默化的文化气场最终会影响和感染学生。经典文化处处入心,传统文化的渗透、影响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化作无形的力量,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润着每个生命。学校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寄托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像校园的楼宇、道路、广场、园林命名均可从传统典籍中汲取,都可以采取向全校师生征集的方式命名,更具意义。校园的楼梯、白墙、瓷砖……也均可布置一些古典诗画,让孩子行走、休憩之间也可进行一些赏析,让孩子感受、发现传统文化之美。这样,培养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学校、老师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

三、活动洗礼传统文化教育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举办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利用各种各样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各种各样的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融合到日常生活中间去,融合到民俗文化中去。

学校可以创设多种平台,如书法展、古诗文大赛、好声音、还常常开展经典诵读、课本剧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等多样舞台……入学礼、入队仪式、成长仪式等,创造多种条件,参与过传统文化的小课题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立足于“立人·新民”的理念,让学生博采众长,最终守住传统文化的“根”。

四、积累形成文化积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安排诵读的内容。对所安排的内容,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学生诵读的过程是进行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过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了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诠释了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诚信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的典型写照。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把它输入到我们的血液中,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

    正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所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生教育——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只有流传中的文化,才称得上真正的传统。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要随时代发展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