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语文课堂,从学生出发
发布时间:2017-05-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盛雪茹

 

语文课堂,从学生出发
——以《长江之歌》为例,解读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作为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将核心素养贯穿课堂呢?
一、语文课堂,需引领一种高度
我虽然工作了六年有余,却基本是待在低年级,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只可以说略知一二,这一二还是来源于平时的听课。一直觉得对于学生来说,归纳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每次讲到都要不断地去反复。
这次听课,老师在简单的导入后,便问学生一个问题,这首诗歌赞美了长江的什么?请学生一边看一边圈圈画画,做好记录,并且尽可能全说出来。学生站起来都能林林总总找到课文中对长江的赞美,接下来,老师又问,赞颂了长江的哪些方面。整篇诗歌分上下两段,老师先带领学生对这两段给出一个正确的定位,第一段主要是从地理上来赞美,第二段主要是从时空上来赞美长江,把诗歌清楚地分为两大块,结构就非常明晰。接下来从诗歌的每一句分析来带领学生概括这是属于哪个方面。“你从雪山走来,你从东海奔去”这是告诉我们长江的地理位置。第二句“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是一种母亲的高尚情怀,是长江对我们中华儿女所作出的贡献,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在这里,老师顺势还讲到了埃及尼罗河,印度恒河也孕育着一种文明。第三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母亲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是作者对长江的直接赞美,对这一句的讲解,老师也不是只是就事论事,而是带领学生从文章里找到赞美的根基,对应文章中的第一二句话,告诉学生这种赞美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前面有铺垫,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习这样一种方法。
语文学习是有方法的,时时有方法,句句有提炼,注重将方法带给学生,真正达到授之予渔。
二、语文课堂,需沉淀一种厚度
“真正去理解文章需要一种文化的积淀。”这句话来自我们大学的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导师。当时他说这句话是为了激励我们去读书,讲到一位作家,希望我们能够去阅读这位作家的背景知识和他的几乎所有的作品。只是那时我们不能完全懂得。
在这节课里,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好老师,自身文化的厚度是多么重要。一首短短的诗,却能放射出无限精彩,这里边就需要教者的厚重去补充。
上课伊始,老师问道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课题的?学生能说说出这是对长江的赞美。那你还有没有见过类似的题目?学生大多说不上来,老师补充说还有《青春之歌》《大海之歌》《校园之歌》等,这些离学生有一定的时代距离,现在学生对经典的文化的了解全不如娱乐明星等快餐文化了解的多,这确实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给他们填补。在炼词的过程中,非常欣赏老师对词语的教学。为什么作者要说“春潮”是你的风采?还有夏浪、秋波啊。为什么不能成为长江的风采?原因是春潮有春天积极向上的气息,春潮给人以美感。在讲到“惊涛是你的气概”时,老师提问为什么惊涛不能换成波涛?惊涛骇浪有气势,而波涛则没有那种拍案叫绝的气势。在现在的上课过程中,许多老师为了课堂的美感,不愿意去触碰这一点,换一个很平常,甚至较俗气的词语去和原文比较,让学生体会词语的准确性。
这节课在每一个地方都在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对每一个值得推敲的地方都进行了剖析,把文章上得有厚度,真正让学生有所得,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去追求的课堂。
三、语文课堂,需给予一种温度
语文课,她不同于数学那么刻板,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让学生沉浸于此,感受课堂的同时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我觉得,语文课应该是富有人情味的课堂。
课堂开始,可能是换了老师的生疏,孩子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太踊跃,老师便不断地提醒孩子们要勇敢表现自己。特别是当一位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有断片时,老师投去了温情的目光,并说:“不要着急,你慢慢说。”还及时帮学生补充答案,让学生定心回答完整个问题。殊不知,这种无声的等待却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上课途中还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一只马蜂飞进来,学生们害怕地到处闪躲,却又不敢发出大的动作,生怕破坏课堂。老师走过去,一脚便解决了问题,学生们惊呆了,没有想到校长还会帮他们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这样从课堂到身心,都给予孩子们关怀,感染学生的内心,给他们暖暖的温度。语文课,还应该是一堂有着人文关怀的课。
这一节课,没有音乐的渲染,没有课件精美图片的支撑,却扎扎实实,于教学的朴素中给学生语文的真材实料,给学生真正的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