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理解,教育的前提
城东小学:张林亚
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如何,和班中每个孩子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班的学生个人素质都不错,或者说没有特别素质差的学生,整个班级就会呈现出良好的班风班貌。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明白“十个指头不一样齐”,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一些“后进生”,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常常使班级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班主任最感头痛的事情,当然我班也不例外。
初次接手这个班,开学第一天,有个学生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翻开他的暑假作业本,上面的字寥寥无几,我找来了他的家长,陪着他补了好几天,在这之后的很多节课,这个学生没有一次是安分地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听讲的,有好几次我的上课思路也因为他而搞乱了。在平时也经常会有学生告他的状,告诉我他早晨一来不好好读书,在教室里乱窜捣蛋;告诉我他带了针管来,吸足了水射着玩;告诉我下雨天,他故意把伞向着同学撒……每次面对他的时候,总是他做了不好的事,因此好几次我也都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在我看来,这样的学生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这样的行为必须重点批评,否则以后的日子我就更管不住他了。
可是,有一次放学后,我把他留下来补作业,这次我没叫来他父亲,补完作业,我顺手给了他一粒糖和一个小面包,说:“饿了吧?送点东西你吃吃。”他吃惊地看着我,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突然,他低下了头,低声说:“老师,对不起,我其实也想好好表现,但有时就是感觉管不住自己。”听了这话之后,一时之间,我突然觉得这个孩子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差。我第一次和颜悦色地和他谈起了话,这次谈话让我了解到了他的另一面,其实一直以来他都是很不开心的,原来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早在三年级就离开了家不管他们了,妹妹又比他乖巧懂事,因此,爸爸总是批评他,他认为所有人都不喜欢他,这反而令他产生了逆反心理。从和他的谈话中,我感觉到其实现在的他是想改的,思想上也要求上进的,可是不好的恶习一旦形成,一时之间也很难改,所以他自己也是很苦恼。另外开学以来,我反思自己,也确实从来没有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关心他,我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要求他。其实这样地孩子更需要鼓励和关心,如果周围人能给他一种期许地眼光,给他信心,那么他一定会自我要求更严格。那次谈话之后,我明显感觉他上课时自我约束了,尽管不时还是会开小差,但是只要我把目光投向他,他就会收敛很多,他感觉这是老师和他之间地一种默契,老师是在为他好。
从这件事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一些孩子,“罚”可能有用,但是想真正转化他,那一定是要教师愿意走进他的内心,花心思的去了解他,尊重和理解他,同时我也明白,和他的“斗智斗勇”仅仅是个开始,要想改变一个孩子的坏习惯那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而我也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