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案例:某新生开学,一学生家境贫寒,其父亲班主任说明情况,没有足够的钱交学费,今后一定攒足了送来,班主任为之打动,不仅安慰老父亲,而且自己出钱替老父亲买了车票回家,并在班上隆重表扬了这位同学和他的父亲。班主任眼含热泪哽咽着说:“他是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当年我也是这样上学的。”那位同学站起来给老师和全班同学深深的鞠了一躬,后来这位同学已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某名牌大学。
老师毕竟不会读读心术,是要与学生交流的。可是中国的学生总有一个坏毛病,老师找谈话是总低着头什么话都不说,一副低三下四可怜巴巴的样子,这造成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鸿沟,可是大家要知道这种现象在国外被看做是一种不尊重老师的表现,甚至这样的学生要被开除!可是让我们回头想一想为何学生会有如此表现?其实一方面这与中国渊源的历史分不开,在古代,老师是受人尊敬的,甚至是高人一等的,而中国人骨子里天生的那份奴性,使现在的学生在“高人一等”的老师面前有“低三下四”的表现。可是还有一方面,特别是小学老师,由于教育对象的“不稳定”性(过于活泼,爱惹事,有时会不讲道理,感情不稳定),采取以“师威镇压”的手段管理学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学生们普遍害怕老师,所以在老师交流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恐惧心理,这也是导致交流鸿沟的一个不可小视的原因!
所以充分理解与尊重学生,是与学生交流的催化剂。放下作为老师的架子,做孩子的知心人,让孩子什么心里话都肯与老师说,这样才能让老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出才能非凡、人格健全的社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