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肥皂水”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5-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燕强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登上了美国总统宝座。他有一个女秘书,人虽然长得漂亮,可工作中经常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总统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的打扮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处理上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啊。”故事中面对秘书的种种失误,柯立芝不是简单地指责其失误,也不是直接对其进行批评,而是巧妙地拐了个弯,给自己的话语涂了点“肥皂水”。所以乍一听,话里没有半点批评的味道,甚至还带着点幽默和风趣。可是仔细推敲,却包含着“批评秘书工作不够细致”的意思。秘书听了柯立芝的话自然也就明白了,所以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处理上很少出错了。

    柯立芝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使批评收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像他那样,讲究点“肥皂水”的艺术。而平时我们在批评教育孩子时,就是因为没有先给他们涂点“肥皂水”,导致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当然,涂“肥皂水”既然是一门艺术,就必然大有学问了。高超的理发师给不同的人刮胡子,涂肥皂水的方法也不同——胡子稀疏的、柔软的,涂得少一点;胡子浓密的、坚硬的,涂得多一点,甚至有的时候必须用热毛巾捂一捂、敷一敷。可见,批评的“肥皂水”艺术,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是要因人而异,做到“良药适口,忠言顺耳”,使被批评者乐于接受并切实改正。

   首先,教师要走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固有观念束缚。一些教师平时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总是抱着这样一种观念: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殊不知,良药若是苦得让人难以入口,功效从何而来?在对待学生的某些错误上,我们为何不学习柯立芝的做法,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地训斥的教育方式呢?虽然受到批评总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在对有过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也能像柯立芝那样稍稍讲究一下批评的方式和方法,采用善意的批评方式,多用和颜悦色的态度、和蔼可亲的语言,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的教育就会像春风化雨一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规劝和帮助,我们就可以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轻松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要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增强批评教育的针对性。比如,对于那些成绩好、自尊心强、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宜采用“提醒式”,批评要言简意赅,“一矢中的”。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敲”,对于这类孩子,过多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误解,所以要适可而止。同时,这类孩子自我恢复、自我更正的能力强,心胸也比较宽阔,接受批评后会很快振作起来。对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孩子,宜采用“对话式”,批评要事理结合,情理交融,就事论理,相得益彰。而对个别能力差、思想落后的学生,宜采用“触动式”,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弄清是非,正确认识并对待自己的错误。同时,对这类孩子开展批评时,要力戒居高临下、先入为主、“电闪雷鸣”,摆出一副教训人的姿势,而应掌握分寸,做到有理有据,有力有度,使其心悦诚服。

总之,批评的目的是使受批评者接受批评,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批评、教育出错的学生时,要学会把握和运用“肥皂水”艺术,在找出学生优点的同时,及时“旁逸斜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切实感受到批评,从而知错改过,达到批评的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