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痕,也就是成长的记号。当我们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挫折,也就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儿童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社会性发展,也可以称之为非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字。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完成,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个体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须是丰富多彩的。每一方面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也是孩子们在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和体验的生命部分。每一方面其实还拥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感悟真理,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感受生活得“乐趣”。积极的生命体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活着”的乐趣;消极的生命体验,或者告诉我们“嘿,需要注意了,要付出努力或者该转换方向了”。而那些生活中的平淡,恰恰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可能直接影响着结果。然而,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引人叹惜的现象。其原因多是悖规律而行,剥夺了孩子本该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典型表现一是让孩子只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典型表现二是认可失败的存在,但面对消极体验则无力、无助,从而走向自我放弃甚至自我毁灭。典型表现三是无论成败,只喜欢绚烂,忽视了平淡、平凡和平和的力量。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用真实的教育,让孩子亲历求知、亲自交往,学会做人的道理。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个种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给树浇水,而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去树林散步,一两个月才“关照”一下这些树。过了几年,老人们种的树都长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树。一天晚上,出现了异常的暴风雨。经过一晚雷雨,空气格外清新,两位老人又来到了各自的树林边,看见有一片树林全部倒下,而另一片树林则像原来一样站在原地。倒下的树林是天天给树浇水的老人种的,因为天天浇水树根就不会向下生长,也不会紧紧抓住土地,当然经不起狂风骤雨的摇撼。而一两个月才被“关照”一下的树,因为不是天天浇水,所以根就向下不停地生长以至于把土地抓得稳稳的,遇到再大的暴风雨也当作芝麻一样的小事了。
孩子成长就是如此,关注过度,包办过多,就剥夺了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就是爱的错位!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在真实的世界中培养,让孩子面对真实,体验真实,拥抱真实。
为此相关专家提出,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首先,真实的教育就是要围绕着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的问题,促进孩子的“思考”和“交往”。孩子身边的生活,就有丰富多彩的课题可以研究:天上为什么有彩虹?宇宙中的失重是怎么回事?什么叫地球变暖?汽车分号限行为什么每天拥堵现象不一……孩子们能够发现这些问题,生成一个个小问号,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中的思考。
其次,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亲历这些求知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不是旁观,而是身临其境。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小干部竞选的参与,到敬老院给老人洗脚,为爷爷奶奶洗头,去科技馆做义工,在社区宣传环保,为妈妈做个菜……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无一不夹杂了他们各自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真正做过,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杂陈与奇妙之处。
第三,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亲历之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来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或成熟,零散或严谨,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了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
“我不建议老师、家长,每天花大力气去死抠那些具体的知识是否记忆准确,而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隐含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和对问题与任务本身的'好奇心’。只有'思考’'思考力’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当我们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挫折,也就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个人认为:学会思考、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就基本把住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