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邵雪近)
目前教师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将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为包袱,应付了事。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他们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或许有牢骚,最终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了,尽良心去做了,“尽”了“可能”就不管了。人生方向是哪儿,不知道。第三种状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一切有价值的活动都围绕着教育展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回首那些特级教师的成才经历,他们无一不是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做起,通过努力发展自我,从而成为一代名师。相反的,如果一味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那永远只是个重复旧课的教书匠。
回头看看我们自己,该是哪一种状态呢?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呢?
多阅读。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让我们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是让教师充实心灵的力量。有了思想的丰厚和精神的高度,教育就能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多读书学习,才懂得如何教会学生取水,带着责任心走进课室,走上讲台,让孩子们在你的点拨下受到启发,从而步入知识的殿。多读书,才能肚里有货,只有让肚中之货日趋壮大,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多思考,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人生的引领者,试想一位缺乏独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师,又怎能引领出富于思考的学生?思考在这里还应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反思。有专家指出:经验+反思=成长。当然思考的基础是实践,没有实践的思考是空想,没有思考的实践则是盲动,所以要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
今天的教师,不能因为社会地位轻视自己,要胸怀大志,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专业感,有奋斗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教育者。有理想,要从脚下开始。上好每一节课,用心对每一个学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好,才是最实实在在的。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今天的教师,更需要有智慧。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工作越发无聊,混沌。比如某本书上的一个案例:校长带学生到海边玩。孩子们玩尽兴后纷纷上岸。一群低年级女生上岸后,觉得衣服湿了不舒服,便当众把衣服脱拉,在那里拧起水来。光天化日之下,他们竟然……校长惊的目瞪口呆,第一念头就是冲上去大声喝止。但,凭着他教育家的知觉,他等了几秒钟。这一等,太好了,他发现四周并没有人投异样的目光,包括高年级同学。一会儿,小女生们把衣服拧干了,重新穿上,又欢快地和小伙伴们玩到一块了,一切过去,什么都没发生。如果那天校长大喝一声,那么,也许那些大孩子从此学会了鄙视、学会嘲笑。教育者应该有第三只眼睛,那只眼睛叫学生的眼睛。有了学生的眼睛,教育就充满了智慧。
学会等待,等待你的努力浇灌在学生身上绽放。从生活的每个细小处让学生感受教师的良苦用心,终于等到了孩子的转变。不着急,不强求,因为有一条真理告诉我们:不管物质以何种形态存在于世,必定会由量变到质变,相信学生,总有一天会改变。相信自己,努力不会白费。
勤练笔,与思考对话。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进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
善待生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
学会快乐。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
今天的教师,要找准目标,向着目标去努力,自律、自强、自尊自爱,不断付出、同时有所收获,在付出与收获中强化自身。要有方向感、纪律性、专业化的知识与能力,并不断努力与拼搏,人生的收获定然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