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好“科学小品文(杨云娟)
发布时间:2017-01-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云娟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好“科学小品文”

科普文又叫科学小品文,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苏教版教材特别注重科普类文章的安排,几乎每册教材都有此类文章。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往往被教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由于叙述简洁,没有多少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因此常常被教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稍不留心,还很容易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教学总是显得那样枯燥,学生听得当然是乏味之极。  
那么这类文章到底该教些什么、怎么教,才能使它的教学更具“语文味”?经过不断地探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小品文一般以介绍性为主,语言比较平铺直叙,学生学起来相对枯燥了一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导入、情境创设等环节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如《航天飞机》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演示:浩渺宇宙中,飞船、航空站等航天器的活动显示了人类对天宇的孜孜追求,我国的神州号冲入天宇,把中国带入了尖端航天科技的领域。宇宙是人类亘古的向往,对于孩子也一样。视频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感受宇宙的广阔和神秘,同时对自己想知道的进行质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源,是探究的起步,面对神秘的太空,学生一定会充满好奇。教学结束,我让学生进入“小小研究员”选择研究主题:“航空器的研究„„航天飞机进一步研究„„普通飞机的研究„„”并参考网站提供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扩大阅读量,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爱科学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别这些文字的意义。教学中,我通过一些描写大自然文字的小诗,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品读它的“文字”接着让学生观看几幅大自然文字的图片,如不同天气的云、不同特征的石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情境,再通过朗读理解,慢慢体会大自然原来有那么多的奥秘,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务实朗读训练,挖掘挖掘文本情感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
读。”“读”是传统,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但审视目前的科普说明问教学课堂,往往更多的是对说明文教学课堂,往往更多的是对说明方法的理性讲解和科学知识的大量渗透,缺乏的恰恰就是“读”。虽然科普文简洁通俗,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当力求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太阳》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就是借助各种形式的读来实现的。先让学生默读,找出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把它们的密切关系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抓住“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就„„”这些重点词语比较读、引读。最后在男女生配合读、小组配合读、填空读中,学生自然朗读成诵。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读得有情又趣,读得津津有味,课文的重点也在这琅琅的书声中自然突破。  
三、品味精妙语言,感受科学的严谨 
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即揣摩其语言是怎么个准确,怎么个简明,怎么个科学,怎么个严密„„比如《月球之谜》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月球采回来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句子中的“估计”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看起来似乎与科普说明文“科学、严密”的语言要求相矛盾,但这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语言功底。  
我们在教学这句话时,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来品读。请看教学片断:  从学生的朗读中,教师引出了这样一组句子:  
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  从月球采回来的一块岩石,看出它的年龄已有46年。  
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这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看出来了。  师:那么你觉得换成“看出”行吗?为什么?联系句子想一想。  
生:不行。“估计”只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做出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时间,如果换成“看出”,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很确定。  
生:“看出”,就是肯定岩石的年龄已有46亿年,这让人不太信服。  这里教师主要就是通过对一组句子的比较,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引起认知矛盾,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不能明确表示确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真的把它从句子中删曲,说明就与实际相悖。而且学生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词用语不能随便替换。长此以往,将会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并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在教完了《新型玻璃》一文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语言介绍一种新型玻璃,或让学生扮演某一种新型玻璃来做个自述。这样学生在介绍中,就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真正实现语言的内化。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坚持这样做,那么势必将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解说事物的科学性以及用词的严密性。 
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领会说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教学此类文章时,说明方法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对此不可进行理性的讲解,而是应该让学生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领悟。如,《太阳》为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说明性文章。文中运用了比较、引用、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就是这样进行的。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1-2节,找出描写太阳到底有多大、多远、多热的句子。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随机出示句子: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这里有个数字,它说日夜不停地走,要走3500年。(学生把重音落在了“3500年”上)  
师:对呀,课文以走路为例,走路需要3500年呢!这样一个数据,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太阳离我们是多么遥远。  
生2:课文还举了个坐飞机的例子:“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年。”从这儿我也感受到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学生把重音落在了“坐飞机”、“二十年”上)  
师:是啊,飞机那么快的速度,还要飞二十几年呢,那距离能不远吗?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里的列数据和举例子,都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用上它们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太阳离地球是那么遥远。(板书:举例子、列数据)  
那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齐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淡化了说明方法的讲解,但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对话后,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举例子、用具体的数字等方法。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指出了他们刚才说的举例子、列数据是常用的说明方法。这样教师虽然没有可以地讲解说明方法,但这些方法却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痕迹。  
五、提升文本思想,树立名人楷模 
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山路,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无数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发扬科学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们热爱科学,为人类的科学 事业耕耘、献身的品质是高尚的,精神是值得赞誉的。在语文教材中给我们树立了很多这样的典型人物,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教学《诺贝尔》一课中,即使诺贝尔在制造炸药的过程中在失去哥哥、父亲残疾、自己多次炸伤甚至失去生命的巨大代价下,他仍是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死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出去,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教材中《滴水穿石的启示》《装满昆虫的衣袋》等类似的课文体现的都是主人公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坚忍不拔的崇高品质和发明创造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社会和个人的重要精神财富,科学精神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要树立一个大语文教学的理念,从多角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科技因素,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会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子来。如果这样,语文课本不单单是一本教本,它将如一汪清泉,滋润着学生一颗颗渴求知识的心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