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读数学题,学生们一边听一边拿着笔在本子上计算。我的本子塞在书包里没拿出来,手指把一块橡皮在课桌上拨弄来拨弄去,装成一幅漫不经心的样子,脑子却绷紧一根弦听老师读题。老师读完一道题后坐在那抿茶,等着学生算出结果把答案报出来。有次老师读了一道附加题,全班学生吭哧了半天没算出结果,我拨弄了半天橡皮之后喊了一句:答案是5。然后班里各个角落立马有人响应:是5!老师赞许地说:不错,正确答案就是5。就这样,我开心了一个上午。中午放学的时候,一群人结队回家,一个同学说:上午那道附加题啊,其实我很早就算出来了,本来不想第一个回答,等了半天看班里没人有反应,我就回答了。然后一群孩子向他投去又惊讶又景仰的目光,我的好心情一下子没有了,心里暗暗骂道:妈的,第一声是老子回答的好不好!
自那个时候我就明白了,“装”这回事儿是每个人打小就会的,不教就会。不仅我会,人家也会。
初一期中考试,考完代数之后,同桌对我说:倒数第二题花了我一个小时,为了证明那道题我把勾股定理都搬出来了。初一的时候还没开几何课,谁也没学过勾股定理,但我知道这个名字,因为历史课本上讲到祖冲之时,用一行小字提到了勾股定理。
初三的时候我在班里练毛笔字,一同学下课走过我旁边时站住,摇摇头,然后离开。过一会又走过我旁边,又站住摇摇头,再离开。这些动作循环播放了好几次,以至于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到这里了,于是我停笔问他:你也会书法吗?来写几个字吧?他脸上露出期待已久的笑容说:哈哈,我只会狂草。说完背着手离开了,停止循环播放。十多年之后我才知道,他的许多次摇头站定是在等待大家目光的聚焦和我的那个提问。在我没有问的时候,他是不可以自己说出来的。这一举动叫“云装逼”。“云”的思想并不是最近才有的。
高中的时候,我的同桌用笔记本抄了好多唐诗宋词名言名句,都来自《语文重难点知识手册》。此外还有几首他自己写的诗词,我看了之后用铅笔在旁边批注到:“此句从李清照《一剪梅》化来”、“此句有秦少游风格”之类。他看了批注之后对我说:只有你看懂了我的诗词。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情圣”——这是那个文艺少年能想出的最好最内涵的名字。
大学的时候,过年回家走亲戚。在一个亲戚家,听老头子讲他年轻时的故事:那时候我在电业局上班,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县停电,雪下了一尺多,我带了四五个小伙子走了七八里路到故障现场,电线杆上一圈全是冰,检修人员爬了一半滑下来了,换个人爬了一半又滑下来了,实在没办法,我对旁边人说,去村头小卖部给我买瓶烧酒过来,一瓶烧酒下去,我把大衣一脱,爬了上去…… 老头儿讲得惊心动魄、眉色飞舞,我听得目瞪口呆,没想到一个看上去庸庸碌碌的老头居然还有过这等故事。此时老太太从厨房走过来,没进门就说:哎,又絮叨起来了,年年来客人年年讲,不知道讲了多少遍…… 我突然间明白过来,原来他这辈子也就只有这一件拿得出手的故事了。
自那之后,我跟别人讲故事最多只讲一遍。没有故事的时候,我就听别人讲。以前写文章,写着写着就喜欢加一句“我也未能免俗”。现在不这样了,免锤子的俗啊,本来就是一俗人。见过的世面就这么多,哪能强求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呢?
你并没有那么独一无二,那些你会的,人家也会,不学都会。不是只有聪明的小孩才会装。
前人说: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何必刻意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