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年教师,之于“如何做教师?”这个问题,至少有三层含义:1,教师的工作目的是什么?2,教师的合格标准是什么?3,成为真正的“教师”的途径有哪些?它们就像我们脑海里的影子一样,时隐时现,捉摸不透,却不时地困惑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左右着我们的工作态度。当教学遇到困惑时;当学生遇到矛盾,我又无从下手合理解决时;当遇到家长不知如何应对时;当因为过重的工作琐事弄得我的生活过于单调、风干时。作为当今的教师,我们一直想寻求一个教育的“救命稻草”,并狠狠抓住它,让它快速解救我们于为危难,解脱我们于倒悬。
无意间翻看学校下发的《今天如何做教师》这本书时,却不时让人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恍悟,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有了些茅塞顿开、拨云见日的顿悟感。它不觉让人眼前一亮,缓和了心态,缓解了情绪,对学生多了些理解,少了点抱怨;多了些发自内心的温情,少了些弄虚作假的温柔;多了些真诚的敬意,少了些不假思索的讽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契机。抱怨只会让事情的发展更为糟糕,愤怒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复杂。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学案例点评式剖析以后,我深切感受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必要性。但比较普遍的途径:一则专家式的宣讲和鼓吹;二则教师们浮于表面的经验总结。而王老师的案例点评式剖析却很切合实际为看似永远都不会相逢的两条平行线,找到了一个契机,一个结合点。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方向,让我们的教育激情有了理性的色彩,有了以人为本的深切关怀。更让我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教育之爱有分层、有等差,分为私人的爱与职业的爱。这样才能为我们处理问题找到方向,而不会为了爱学生而爱学生,为了寻求心理安慰而爱学生。让教学的爱的旅程多点理性,多点深度,多点作用。
人对了,世界就对;心对了,环境就美了。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有欢笑有哭泣,有愤怒有无奈。在教师与学生的世界里无时无刻不上演着教育的悲喜剧。黑格尔说:“悲剧是善的冲突!”反言之:“喜剧则是善的融合。”可不论悲喜,不论好坏。教育的出发点定是一份善念。可是,因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孩子应该或者本不应该面对的诱惑实在太多,迷失自我的学生越来越多。而这种现状只会造成更多这样的局面:教师带着一颗善心、仁心,对待孩子,换来的却是不解、无视。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往往无所适从。但是,王老师用真实的案例,详细实效的分析告诉我们“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心对了,环境就美了。”凡事多一些好奇探究的心,就会少一些愤怒的情绪。教育是一种影响,教师的成长更是一次自我修养的提升和升华历程。要想得到孩子的理解与宽容,先要宽恕自我的心,宽解自我的性灵困惑,让自我从负面的、不好的、情绪化的境遇中走出来。离得远一点,站得高一点,审视的角度多一点,自然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
教育也是一座外面的人想冲进去看一看,里面的人想冲出来瞧一瞧的人间围城。有时只要我们像作者王晓春老师那样,多一份“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静极而待。”的淡定与从容;多一层站在“围城”外面看里面万象的境界;多一双专业的眼睛,养成“用眼睛看现在,用眼光看未来。”的发展式的教育思维。或许我们总有一天会明白怎样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