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拜读了李泽武老师的《重新学习做老师》一书,李泽武老师在中国西部一所乡村小学从教12年后,去往英国爱默生学院接受为期2年的华德福教师培训。之后回到家乡创建了成都华德福学校,成为中国大陆首位华德福主课教师。
什么叫“华德福”?“华德福学校”有什么特别?带着心中的困惑,我特意在网上对“华德福”做了了解: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于1919年创立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当时,一位德国企业家依米尔默特邀请鲁道夫·施泰纳根据人智学的研究成果,为他的香烟厂工人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的名字命名。这所学校办得很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代表未来教育的典范。后来,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也被称为鲁道夫·施泰纳学校。而华德福教育就是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阶段性针对意识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迎合和发展,因为人的自我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针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最终才能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带着这些认识,我翻开这本书,李泽武老师将这本书分为上、下篇,用上篇讲述了第一年基础年的学习与经历,用下篇记叙了第二年实习以及实习前后主课教师年的学习经历。
阅读完上篇之后,我觉得可以用李泽武老师的一句话来概括他一年的学习内容:虽然形式斑斓,但全是围绕“人”展开的。他们每天8:30开始上课,唱歌半小时,在我看来这是非常有趣的,不管你是否对音乐感兴趣,每天都要参加这半小时的课程。在唱歌之前要热身,做各种游戏,这样既把身体活动开了,也可以练习节奏韵律,同时提高他们对唱歌的兴趣,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Sing for the joy of singing”(为歌唱的快乐而歌唱)。也许我们的课堂就是缺少了这么一点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少了对课堂的兴趣,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没有了兴趣他自然不会认真听课。
除了每天唱歌,给我留下印象较为深刻的便是学院里地质学博士克拉拉老师,这位老师有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每节课都会让学生动手画画。学习植物时她会让你通过画画每天观察植物的叶、花、果实,然后再去自己查找资料,这个过程和我们平时的学习恰好相反,但正是这种相反的过程让我们明白我们平常也应该尽可能地让自然和经验说话,只有自己观察得出的结论才会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学习古代文化史的时候她会先让你临摹印有雕塑的明信片,讲述明信片里雕塑的趣闻,接着便带你到大英博物馆去实物临摹。先临摹理解历史,再通过实物临摹加深印象,这种上课方式实在是新奇、大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外教育的差异吧!
《重新学习做老师》下篇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李泽武老师第二年的学习经历,整个下篇大致分析了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以及李老师在实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总以为西方的教育和我们不同,他们的教学都非常讲究艺术,不像我们总是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但是李老师在听课一周后发现其实不然,他们一样要使用各种手段维持纪律,直到无手段维持纪律,所以该用怎样的手段维持纪律,是我们应该研究的方向。
由于华德福没有课本,所以李泽武老师特意提到了在华德福学校备课的重要性以及课堂教学质量分级标准。在学校的教师大会上,学校编的《备课考虑的几点问题》被发到与会者的手上,七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中又包含两个小问题,如果每次备课前我们都能考虑到这些细节,那么我们的课应该会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这些问题让我们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备课。除了备课,课堂教学质量分级标准就是西方学校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普通标准。整个标准共分为十级,每一级都有一定的要求,十级为最高等级,在这一等级的教师能做到完全放松,师生可以享受教学过程,调控课堂不成任何问题。我们也不妨对照一下,看看我们每天的课都可以达到哪一个级别,我们是否是一名符合要求的教师。
最后我想说的是华德福教师的做事态度,李泽武老师在实习的时候学校老师给了他两份资料,一份是班级上年度的合影,合影下面是学生的名字;另一份是班级课时表,课时表的背后是班级座次表,座次表的每个名字上下都注有符号,表明孩子是几年级到班上来的,在家中是不是独子。这两份资料的详细程度让我咋舌,这就是他们做事的态度。
学无止境,李泽武在当了12年的教师后毅然离开妻儿去往英国学习的精神感动了我,同样他的这次学习经历也会影响到我今后的教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