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报看到章太炎的一些轶事,有些好笑。他让仆人做事总喜欢写条子。有一次,他写了张条子让仆人买肉。但是仆人跑遍了苏州城的各个肉铺结果还是空手而归。章太炎问怎么回事,仆人说他写的字条别人看了都说没有。原来,章太炎写的是甲骨文“肉”字,形似“月”字。还有就是他晚年给人开药方,写的都是金文,药店不认得,那自然也是抓不到药的,而他还是恼火地责怪人家,说字都不认识还开药店!
章太炎作为国学大师,学富五车,那为什么闹出这样的笑话呢?原因很简单,就在于章大师只从自己立场出发,立足于他的视角看问题,把别人都当成他一样有学问。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教育。为师者是不是也经常有章大师式的思维呢?自己认为简单的事就认为学生一定能理解,而当学生不懂的时候,不从自身找原因却一味责怪学生笨蠢傻。这是很要命的。
还说章大师,有一次他坐车回家,车夫问他去哪里,他说去自己家里呀。车夫问他家在哪里,他回答说在马路上弄堂里,弄堂口有家纸烟店。结果车夫拉着他满大街转就是找不到他家。这也难怪车夫呀,你说的路径不清晰,特征不明显,人家当然找不着了。
再回到教育。为师者也是想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明明白白,而时常总是像章大师那样,自以为说清楚了,却还是让人不明不白。
这里,不是说章大师不是,只是觉得他在某些时候跟别人缺少点沟通,因此在生活中闹出了笑话。这没什么,对他而言只是轶事,乐趣而已。而我们为师者要是如此来教书育人的话,那就会误人子弟了。
章大师如果要从屠夫、药店伙计、车夫的视角看问题,也许他写的说的内容就会有变化。为师者必须要做到的,就是要从学生视角看问题,怎样让学生真正领会才是为师者所要想到做到的。
这里,我愿意介绍一位大师达·芬奇。
在故乡佛罗伦萨,达·芬奇画的肖像画很受追捧,许多贵妇人都想拥有一张他的画作。为了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佛罗伦萨一位著名银行家邀请达·芬奇给他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画像。
这是他见过的最美的女子,冥冥之中也正是他想要描绘的那种女子,丰满优雅的她没有庸俗的脂粉气,全身充满着纯真和天然的情趣,绯红的脸颊上还略带羞涩,一绺绺秀发随意披散在袒露的颈上。
在达·芬奇的画室。刚开始她感到很不自在,坐在那儿不能动弹不说,还有一双陌生人的眼睛盯着自己,看着蒙娜·丽莎紧蹙的双眉。达·芬奇马上意识到了什么,他要想办法让她放松,让她开心,让她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来。
达·芬奇请来了魔术师为她表演魔术,请来了钢琴家为她弹奏美妙的音乐,还特意请来了丑角为她说笑逗乐……但这一切好像都无济于事,根本提不起她的兴致,她不时地打着哈欠。对蒙娜·丽莎的反应,大师不着急也不气馁,他一边情绪饱满地工作,一边细心地观察她的内心世界。渐渐地,达·芬奇发现她对画室里的动物标本和实验仪器很感兴趣。
这一发现让达·芬奇很兴奋,他决定把他研究的事物讲给她听,把她带入全新的世界,唤醒她昏昏欲睡的灵魂。中间休息时,蒙娜·丽莎看见一幅水鸟爪子的速写,她好奇地问是什么。他便向她讲述游泳和飞行的原理,给她讲游泳器官和飞行器官的相似之处,他还给她讲了,这种相似怎样使他想到一种飞行机械。她饶有兴趣地听着,眼里闪现出奇异的火花,脸上荡漾着无比幸福的微笑。此时达·芬奇的心震颤着,他终于捕捉到了他最需要的微笑……一幅伟大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美丽的少妇蒙娜·丽莎笑了,笑的这么不容易呀!达·芬奇虽说是肖像绘画大师,他没有指手画脚要她做这个动作做那个动作。他是想方设法要让她真正笑起来,发自内心的笑起来。
大师是花了精力的,请来魔术师,请来钢琴家,请来小丑,都是为了要让她高兴,从而展现她最美丽的容颜。当这些都无济于事的时候,大师没有气馁,也没有耍大牌,而是耐心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当他发现她对画室里的动物标本和实验仪器很感兴趣的时候,真正的互动开始了,也正是这样的互动,让她彻底放松心情,灿烂如花,绽放出让全世界都为之倾倒的微笑。
这下再回到教育的话题上来,就比较容易让我们有所借鉴了。
面对教育对象,我们不能居高临下,而是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让他们真正动起来。这种“动”不是表面的热闹,“魔术师”“钢琴家”“小丑”式的表演是“动”,但效果不一定有,而所谓的“动”,必须要让学生心灵感应,真正发自内心的“动”起来,这样才会有作用。
我们的许多课堂还是停留在“魔术师”“钢琴家”“小丑”们表演那样的氛围之中,看似热闹,却没能真正让学生心灵参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干扰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知识的领会,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
总之,这“微笑”背后,是智慧。而这智慧正是我们教育所要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