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关爱孩子的最高境界
发布时间:2016-12-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唐美玉

 

 说到对孩子的关注,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我觉得,在诸多关爱中,要注意到孩子的成长性。所谓成长性就是关爱行为本身具有智慧性、引导性、感染性,使得孩子在受助中能自我觉悟,自我提高,自我进步。
  先来看一个案例。
  美国前总统里根,他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一直被贫穷所笼罩。上学的年龄到了,他甚至都没有一双像样的鞋子,只能穿一双补了又补破旧不堪的鞋子去上学。每天,看到同学们穿着漂亮的鞋子跑来跑去,他羡慕极了,在内心里渴望自己也能有一双漂亮的鞋子。
  临近圣诞节的时候,他听同学说,圣诞节那天晚上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向上帝提出一个愿望,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告诉上帝,上帝就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一听,高兴极了,并向同学打听怎样办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同学告诉他说,只要在圣诞节晚上零点以后,走进街上任何一家有鞋的商店,和老板说你的要求,老板就会代表上帝把鞋子给他。
  他真的这样做了,在选好了喜欢的鞋子后,他对老板说今天是圣诞节,他特别喜欢这双鞋子,希望老板和上帝说一下把这双鞋子送给他。老板先是一愣,看了看他脚上穿着的破旧的鞋子,立即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老板把鞋子接过去,说要去跟上帝商量商量。过了一会儿,老板出来了,手里的鞋子只剩下了一只,他把那只鞋交给小里根,并且说上帝不给他想要的全部东西,只能给他一只鞋子,剩下的那只鞋子,得由他自己想办法赚钱来买。而买下那一只鞋需要两美元。
  就这样,小里根拿着一只鞋回了家,把鞋子放在了箱子里,每天拿出来看一遍。他开始想办法赚钱,他想到垃圾箱里每天都有人扔一些饮料盒,于是就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到垃圾箱里捡饮料盒,然后卖到废品回收的地方,换一些钱回来。他把钱全部放起来,一分也不花,两个月以后,他终于凑够了两美元,高高兴兴地跑到了那家商店,把钱给了那个老板,老板表扬了他一番,把另一只鞋子给了他,从此,他就拥有一双漂亮的新鞋子了。
  在这个故事里,小里根显然得到了老板的帮助,而这样的帮助,使得小里根在受助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成长。老板本可以直接就送给他一双鞋子,但那样的效果显然不好。老板假托上帝的意思,让小里根明白自己的事除了别人帮助外,还得靠自己努力才成。
  后来的里根从事过多种职业,做过救生员、解说员、广播员等,虽然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都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再以后,他进入演艺界,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1966年,他进入政界,当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并于1980年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在总统任期内,有一次他接受一位传记作家的采访,那位作家让里根回忆一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他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里根谈到了小时候那次过圣诞节向上帝要鞋子的事。他说:“后来我才知道,那个鞋子的原价是38美元,一半的价钱也要19美元,老板向我要两美元,不过是想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上帝不会给你想要的全部,他只会给你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从那以后,我就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每当在事业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都会用这句话鼓励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帮助孩子给予物质的帮助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只是物质上的给予,缺少精神层面的引导与提升,还不算是真正的帮助。而我们现在则喜欢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孩子。这样操作起来简单,也有轰动效应,直观而明了。只是没有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我们现在提到帮助孩子,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说教,用空洞的道理向孩子灌输。作为成人,看似是真心对孩子,要他们好,要他们进步。可实质上孩子的心理需要我们并没有满足,其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的。
  从鞋店老板帮助小里根这件事上,我们应该明白成长性关爱的道理及操作方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