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口感好,让人大有食欲。而要从其中吸收到“牛肉”的营养,那真的是很难很难的。
阅读,是精神吸收。那么,阅读体验,到底是要“口感”还是“营养”呢?如果两者都能兼顾,自然是再好不过了。遗憾的是,现在生活节奏飞快,信息海量快捷传送,我们已经顾不得什么营养不营养了,而追求快餐化,口感化。
这样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易卜生笔下的人物培尔·金特。他剥洋葱皮,剥了又剥,除了皮还是皮,终于没有得到“洋葱本身”。我们见到太多的人,车厢里、餐馆里低着头在看朋友圈,整天看下来眼花缭乱,要是一会儿不看似乎就被世界遗忘了。要问到底有什么收获,结论往往是万能的“呵呵”。
问题是,当我们不能享受正宗牛排大餐的时候,还在津津乐道于红烧牛肉面的牛肉味道。这样下去,营养不良还倒是小事,严重的还会得“病”。有“病”之后,就会精神错乱,就会看不清世间真伪。
唐三藏和孙悟空等人去取西经。有一天晚上,唐三藏见到孙悟空的裤子上有一个破洞,就好心替他把洞口补上。可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原本缝好了的洞口又穿了一个大洞,唐三藏没什么脾气,也就默默地将洞再次给补上。到了第三天,洞口又破,唐三藏又补。就这样过了五天,忍耐了很久的孙悟空终于发声了,说师傅呀,你给我缝上裤子的洞口,我的尾巴要放到哪里呀!
在这个寓言里,师傅是好心的,可实际效果呢?阅读体验往往也会这样诡异,你认为是那样,事实偏偏就不是那样。浅阅读状态下,思考被淡化,理解被弱化,就容易产生像唐三藏那样的笑话。
某一天,有个人看到自家的小狗叼着邻居家的兔子进来,而兔子已经死了。狗主人马上意识到,是小狗咬死了那只兔子。为了保护它,狗主人决定隐瞒下来,所以他把兔子洗干净、毛弄干后放回了邻居家的兔笼,狗主人想这样就没人知道了。可第二天,邻居来狗主人家说了件趣事,他们说,自己的兔子三天前就死了,他们把它埋到树林里,可不知哪个神经病,把兔子挖出来、洗干净又放回了笼子。
这滑稽的一幕看似荒唐,其实是有合理逻辑的。狗主人做的与现实的距离,就让我们感到你看到的理解到的可能远不是事实的真相。只诉诸表相来解决问题,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的。阅读体验不也是这样吗?只在浅层意义上说来说去,根本触及不到事实的本质。
宋人袁褧在《枫窗小牍》中说:王安石变法不久,有人在大相国寺墙壁发现了一首诗:“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拓条。阿侬去家京洛遥,警心寇盗来攻剽。”开始,人们以为这首诗是丈夫外出,老婆在家感怀而作,直到苏东坡的出现。苏子说这是一首含蓄诗:首一句,终岁,即十二月,为“青”字。荒芜即田上长草,为“苗”字。湖浦焦,为去水,为“法”字。三字合拢则为“青苗法”。第二句,贫女戴笠即“安”,落拓条即“石”,合二为一则为“安石”。第三句, 阿侬为吴方言,意为“吾”在此通“误”,京洛是国都,于是借指为“国”,二者合则为“误国”。第四句,“寇盗”皆民之贼也,换种说法即“贼民”,四句合起来正好是九个字“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
能够有苏子学问与定力的人自然不多,这不要紧。只要你不任性、不武断,不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人,也是可以的。多元解读,也是收获。静下心来,专注于文本文字,尝试与它们相亲相惜,是能够有所得的。
有一次,赵襄子向王子期学习驾驭马车。不久,便和王子期比赛,但三次换马三次都落后。于是,赵襄子对王子期说:“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王子期回道,所有的技术都毫无保留地教给您了,只是您使用错了。驾驭马车最重要的是让马舒服地驾着车,人心与马协调统一,这样才能跑得又快又远。可是现在,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在我前面时又担心被我追上。驾车比赛,非先则后也,而您的心思都在身为对手的我身上,又何以调于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现在大量的励志作品,成功宝典,职场法则,都让人钻入其中寻求成功秘笈。功利阅读缺少淡然心态,结果可能就是王子期那样的。重“口感”不能不考虑“营养”,当有适合自己的“口感”,又能充分吸收到“营养”的时候,阅读的境界就能理想化了。
有一位读者读《老人与海》。在小说中有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那小孩只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出现。老人出海,马诺林去送行去帮忙。老人捕鱼归来,一无所获,遍体鳞伤,马诺林含着眼泪,去帮忙去照顾去安慰。最后他跟老人说,下次出海,他还是要跟老人一起去。
按照这位读者的解读,主角其实不是老人,也不是大海,而是马诺林这个孩子。因为老人在海上孤独地捕鱼,和鲨鱼搏斗的间隙,时时思念马诺林,因为他给老人以希望和力量。没有马诺林,老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就没有了意义。
这样解说没什么不可以,我们依旧可以吸收到一些“营养”的。阅读所要克服的,不是不要“口感”,而是要有“营养”落点,否则就会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