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
这是讲述两个美国常春藤名校毕业生芬博格与莱文,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家庭、少数族裔的孩子也能上大学,从狼狈不堪的“菜鸟”教师出发,最终创办了不同于一般公立学校的KIPP学园的故事。
KIPP学校有五大特征:(1)高期望:要求学生都要为上大学做好准备;(2)选择与承诺: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必须签《卓越承诺书》;(3)更多教学时间:包括每日延长课时,周六和暑假上课;(4)强有力的领导:校长拥有学校的人事和财权;(5)用成绩说话:成绩的依据是标准化考试和其他客观评价工具。
这样的学校,很像中国的学校吧?事实上,这正与200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签署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令遥相呼应。
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励志书。但作为教育类的励志书,其中有几个问题还是值得思考。
一、没有完美的制度与环境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咒骂过我们身边的教育制度:该下地狱的考试分数;没有足够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糟糕的学生;可怜的收入……
但是,从这本书中,包括雷夫的讲述和更接近我们的《我在美国教高中》一书中,我们都能够发现,西方,至少在美国,教育制度一样让很多人诟病。官僚行政、甚至更难教的学生……
很难说,哪种制度更适合才能的发挥。
二、占领课程、教学制高点
芬博格与莱文从最初刚入学校狼狈不堪的几个月中逃离出来,归功于他们的努力与激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一位导师:鲍尔。这是他们成长中最初也是很重要的一位领路人。不仅在莱文任教的巴斯蒂安小学,就算是在整个美国,鲍尔独创的歌谣及“手指操”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在美国贫困社区的普通学校,很多课堂很多时候是很难安静的,官方、教师都不会有很高的要求。鲍尔独创的歌谣及“手指操”牢牢地吸引了学生,进而控制了课堂。
KIPP最开始的时候,也是这套教学方法占领了课堂。
如果在他们的学校没有那样的导师,不知道他们该怎么办。至少,他们的课堂上的成长不会如此的一帆风顺。
无独有偶,雷夫也是在课程的开发上独树一帜。他的数字游戏,甚至带领学生排莎士比亚,其实从更大方面来说都属于课程的开发。他的学生就是在读、排、演的过程中成长的;他引导学生达成“道德六阶段”当然不是靠品德课上的说教,我觉得,一样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育的,当然,这离不开他个人的熏陶默化。
三、美国在学我们,还是我们该学美国
从这本书中,包括雷夫的讲述和《我在美国教高中》一书中,我们可以知道的是,美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在贫困社区,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的。喧闹的课堂,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没有好要求,等等。最让美国人介意的是成绩。
我看到有人把一个美国职员离了计算机不会算基本的加减乘除来说事,把这个例子看成是美国数学教育方面的特点,从而谴责中国的数学繁难偏。
呵呵,从这书上,包括从美国总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令上,我们看到的是,美国人更想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甚至是考试分数!所以才有了许多的州统考!
芬博格与莱文至少在创办KIPP时没有来过中国。他们的想法,应该是很多美国人的想法。
我们当前的教育当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抑制个性、为了分数而与现实脱节就是其中很致命的问题。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任何的妄自菲薄都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