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琳
翻开《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我特别欣赏沃尔顿“不使微笑流于虚伪”的说法。这需要我们真诚地爱着教育,真诚地爱着学生。我们将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学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恶的,从学生身上拿走。源于心底的微笑,源于爱的微笑,将使我们的教育迈向师生共同幸福的美好境界。
翻开《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我特别欣赏沃尔顿“不使微笑流于虚伪”的说法。这需要我们真诚地爱着教育,真诚地爱着学生。我们将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学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恶的,从学生身上拿走。源于心底的微笑,源于爱的微笑,将使我们的教育迈向师生共同幸福的美好境界。
教学近二十年,我看着一个个孩子在我的目光中慢慢成长,感受这份喜悦的同时,也有更多的烦恼埋在心里。那些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没有自制力、网络的诱惑、来自教学的迷茫......这些,让我在很多时候,失去了笑容。一度,我曾经觉得自己面目可憎。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失望、焦躁、重复性的失望......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情绪极其失落的时候,我一度想过要放弃。
微笑,像一道光,照亮了那些灰暗。
我试着用微笑去面对一个个孩子的错误。第三小组的课桌总像是患了多动症一样,歪七扭八,我笑笑:“老师帮你拉桌子,下次可要靠你自己了啊!”小A也回报我一个微笑。作业一多,小C就开始丢三落四,字迹潦草,我必须忍着心底一波一波的烦躁,对他微微笑:“来吧,到老师这来做,不会的题目教你。”小C笑眯眯地搬着椅子上来了……这样的事情,每天不计其数地发生着,考验着我的忍耐力和微笑力。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笑得很假,但却在无意间给了孩子很多的安全感和鼓励,让他们慢慢地沿着自己的节奏一步步走去。
“不使微笑流于虚伪”,这是一句多么警醒人的话。我们都爱孩子,但我们的爱究竟在哪里?它不在我们恨铁不成钢的训斥里,不在口口声声提到的试卷成绩里,不在慢慢被焦灼和苦闷取代的面容里,而应该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依然能够包容的豁达的微笑里。当我们的教育慢慢修行成一朵带笑的花,我们亦会收获满园微笑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