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关于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6-09-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小萍
《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一提倡与叶圣陶先生“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的语文教育思想恰恰吻合,对于我们提高阅读质量不仅有着可操作的导向性,而且有着普遍意义。 1、“理解课文的基础”讲求实 “理解课文”,就是按照年级段的阅读要求,从课文类型的特点出发把握课文中写了什么,即把课文读对、读顺、读好。 “读对”,就是学生自己会读课文了,达到的要求一般为:刚接触新课文时,通过独立阅读能读准生字词,能自己发现并读好难读的句子,了解课文大意。“读顺”,即能读准句间、长句子及段落间的停顿,读得通畅没有障碍,尝试运用恰当的语气。“读好”,是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初步入境入情,且领悟到一些浅显的叙述顺序。 如果将一篇课文的阅读过程比喻为建筑一幢楼房,理解课文便是垒砌楼房的基座,务求扎扎实实。 2、“多角度”应凸显活 “多角度”着眼于思维空间里的变换,即对一篇课文“可以种种视角来看”。 如为大家常见且让学生容易掌握的阅读顺序的多角度。有循序阅读和变序阅读。 另如课堂上精彩纷呈的阅读角色的多角度。有站在客观立场上理解课文的原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客观者;有把自己摆进去扮演课文中某个人物去做、去想,是角色扮演者;还有假设自己进入课文描写的特定请境中,自己会怎样做、怎样想,是换位亲历者。 还如有师生共同创建的阅读方法的多角度。有感情诵读,把感情朗读和揣摩体味紧密结合起来,以情促思,以思强化表达,捕捉对语言的深层次理解。有释疑思辨,围绕阅读中提出的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展开探讨,使阅读活动步步深入。有比较阅读,通过对句子的删减或增补,前后段落内容、形式的比较等,获得新的认识。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思维空间是无限的,视角的变换也是多种多样的,“人”的追求应始终抱定灵活、实用,从灵活、实用中求实效。 3、“有创意”贵在新 “有创意”的导向在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脚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是教与学的创新,是基于对传统教学精华继承基础上的改革和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执教者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广阔平台。就一篇课文的阅读指导而言,可以因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如精读课文的基本模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它的建立对于传统的串讲串问凸显着新的创意。再如,以基本模式为依托又可以设计出许多变式:景美情深的课文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托物言志的课文可抓住重点句段,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以事喻理的课文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这许多变式又是对基本模式的创新。当然,还可以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设计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思路,与老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总之,“有创意”是以“新”为重要标志,“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质量的目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