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名为《赏识你的学生》的书,受益良多,感触颇深。该书通过“一束鲜花”,“美丽的回报”等多个案例,折射了教师应善待每个学生的教育理念。
我们的家长,大多都是以“成绩至上”为宗旨,导致一个孩子从小就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至于孩子们失去了他们本该有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在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身边环绕的往往不再是欢快的笑语,而是父母不断的打击,因为总要拿自己和别的孩子相比;这种情况在学校也偶有发生,有的学校甚至把成绩当作排座位的标准,而不是综合考虑,所以使得孩子的信心一落千丈。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就如李白说过的一样“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肯定会在某一方面表现的与众不同,肯定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这就需要一个有识之人,一个伯乐去发现他,挖掘他。而充当伯乐角色的,大多数就是孩子们的父母、老师。但是由于“成绩至上”这个理念在很多人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很多孩子的闪光点很容易被忽略、被抹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并挖掘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扬长避短,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早在几千年前,孔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毕竟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更不能以偏概全,全凭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各个学生属于什么样的“材”,适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例如有的学生在文化课上的成绩并不是太过于优秀,但是却在动手实践方面表现出极强的能力,那么我们何必要苛求他们学习成绩优异,何不在动手实践方面给他更多的指导与鼓励呢?国家也根据这一特点在研究生得培养方向上形成了一个分水岭:专硕和学硕,专硕主要培养在工作方面的人才,即为培养动手方面极强的人才;而学硕的培养,则是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人。
纵观古今中外,因材施教的例子不胜枚举。最让人欣慰和认可的莫过于老师在教育学生之时,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的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教育是一种主观认知,同时也是一门有说服力的学科,我们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不断的探索何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学生。虽然人生之路的选择有千万种,但选择适合才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所以,按着学生的兴趣,鼓励教育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负担。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才会成就他的辉煌。
我们的孩子也许都不差,都能成为人才,只不过我们需要有一双发现孩子们独特之处的“伯乐”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