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美丽的种子
城东小学 恽红玉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放假时,从办公室的书柜里一眼就选中了这本书,只因为第一感觉它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很贴近。
翻开首页,“作者简介”只有短短的六行,却让我在此停留了许久,因为这句:“任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至今”!一个声名远扬的教育专家,居然甘于这天下最小的主任之位,真的是“与众不同”喔。一时间不禁生出几分敬意。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让我走近她,接触了薛瑞萍这位洒脱不俗的老师。在她的书里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震撼人心的口号,有的只是真实的故事,心灵的倾诉。因为真实,你会觉得是在与一位知心朋友做推心置腹地交流。不知不觉中,已经收获了很多。她那深刻独到的思想和见解,她那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追求,还有她对语文的终身追随。带给我太多的启发和思考。
书中最触动我心灵的是薛老师的语文教学观、读书观。
“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而广泛的阅读则需要充裕的时间和宽松的心境作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挤干作业的水分,使学生的学习劳动变得精炼高效。
“教师面临的选择是:埋头学招,在技术的作坊里制作绢花;还是摒除匠气,走进田野,于风雨中开一丛的鲜花。
“大量的、高品位地读;自由地、诚实地书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
看到这些文字,我有那么一点点的窃喜,因为自认为自教语文以来也是一直相信厚积薄发,天道酬勤,要求学生多读书的。首先想方设法转变了家长的观念,让家长支持孩子读书,每天的午读课也保证孩子的读书时间,并传授一些读书的方法,每天的语文家作也要求本班学生阅读半小时以上有价值的课外书,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将《读者》等一些杂志书籍上优秀文章读给学生听。每一次的家长会请家长督促孩子多读书几乎是不变的话题。有了班级群以后,每逢寒暑假我还将一些适合小学生读的优秀书目发给家长,并要求家长陪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反映也颇为良好。
然而读完整本书,更多的惭愧不仅冲淡了我的窃喜,还让我恍然间明白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如此费尽心机地引导,却仍有一部分学生始终不爱读书呢?原来,“教师自己喜欢读书,是做到最好的第一前提”啊!薛老师在书中说,在学校,她每天都要“发声读”一小时左右,且无定所,无人的办公室、走廊、空教室……当她没有课的时候,她总会找到这么一处地方一个人大声朗读她所喜欢的书,那样的声情并茂,那样的自我陶醉。即使在她上课的时候,在学生做作业的空间里,她也会手捧一本书陶醉其中,而且有意无意地将书皮展示在学生面前,她的行为熏陶着她的学生,在学生那里“种下了美丽的种子”,因此她的学生也读《简爱》,也读《三国演义》,也读《飘》,也读《爱的教育》,也读《朝花夕拾》,也读张晓风……
薛老师说:理智上懂得多少读书的重要性,也不如接触一个书香蕴藉的人更能激发读书向上的欲望——所以,你该理解我的学生何以容易上路,我的班级何以读书成风。的确,上行,下方可效。这使我不禁想起了马小的张晓丹老师,张老师有一个习惯,不大爱跑办公室,备课、写文章、做事情都爱待在教室里,并不是说要看着学生,一图方便,二来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拓展阅读》放在她案头最醒目的位置,备课要翻翻它,给学生默写,要翻翻它,甚至有空闲的时间,那里面的文章她也会有选择地在学生跟前读一读,评一评。这样一来,学生们的语文学习中似乎也习惯有《拓展阅读》的陪伴。到后来,只要是她觉得好的文章,总会随时随地读上几段,不管底下有几个孩子在听,几个孩子听得懂,她觉得好的文章就是要和大家分享。读完文章,还总会谈些自己的收获或感受。她们班的孩子都知道,张老师爱看《最文章》、爱看《中外文摘》,这些书常常不离手,不离口。她还一直鼓励学生,读到好的文章,看到好的书,拿到学校来分享,推荐成功,张老师必会奖励一本自己最近刚读完的书。到了五年级,看学生的作文,经常会有似曾相似的感觉,和孩子们聊天,才知道,很多的东西,很多的想法都来自《拓展阅读》的一篇篇美文。在她的熏陶下,她们班的语文成绩总是能突飞猛进,在各项作文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是呀, 当我要求学生的时候,我自己又做得如何呢?我想我以后会像薛老师一样:以不变应万变,一心一意只做我喜欢和我认为最重要的——自己潜心读书,让自己的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并以此感染学生,带领学生潜心读书。让孩子们在语文这条路上走得愉快,走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