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公仆精神 永放光芒
发布时间:2016-06-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黄小红

 

李公朴先生是常州武进人,故居在武进湖塘镇东村。他是抗日救亡运动中震惊中外的抗日救国会七君子之一,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社会教育家。
公朴故居,在东村童叟皆知。我就居住在故居旁边,每次走过这里,我总怀着敬仰的心情看上几眼,心想什么时侯能进去看一看就好了。今天,终于有了这么一次机会,从门楼到官厅到主楼上楼参观了一遍。我伫立在楼上房间窗前书桌前,伫立在木板走廊上手扶庇护栏杆。在楼上扶栏而眺,正好见官厅后门上额“耕读传家”四个字。公朴先生的父亲名“学增”,祖上重学倡读可见一斑。公朴酷爱读书,二十四岁参加北伐军离家后,家里还留下满满两箱书。据乡邻回忆,有“四书”、“五经”、《战国策》、《左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代经论史籍和小说名著,也有像《云中落绣》之类的言情小说,还有外文书。甚至还有几本用毛笔誊写的作文手稿。这些书后来大都在“十年浩劫”中被烧毁了,不知是否在东村农家还能幸存几本。难怪他家官厅后门额上书刻“耕读传家”。耕,传劳动人民勤劳之本;读,传崇尚知识修养的门风。李公朴的成长至成就铁肩担道义的雄才,自与耕读传家的多代积累作为根基有一定关系。
公朴先生的祖上是很清贫的,他父亲李学增因生活艰难,不得不外出谋生,先在镇江沈家公馆做佣人,后来到扬州、淮安寻找生计,到七十九岁才带着家小归居东村老家。在淮安出生的李公朴此时已十三岁。当年公朴便随三兄公愚到镇江合兴盛京广洋货店当学徒。这所宅院还是他三兄公愚在镇江开店有所积蓄,于民国初年建造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洋货店当学徒的公朴先生受爱国主义思想影响,组织爱国团抵制日货,被店主解雇后回东村,就住在这所宅院。不久便又在三兄资助下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我便想起陈肃先生多年前写的一篇关于公朴故居的文章中说到过,公朴先生在润州中学就读期间,每年寒暑假回乡由镇江乘火车到常州,要步行十三里才到东村。每次回家度假,既不串门,也不闲逛,总是静守书房勤奋读书,只是早晚到后门外井台上担水,帮助母亲做点家务,或是偶尔在门口场上玩玩足球。村上近辈兄弟登门去看他,他才放下书本热情地和他们聊天。之后他上高中进大学、到美国留学,回国办社会教育……他选择了与经商迥然不同的另一条人生道路。北伐战争时,李公朴投笔从戎,在东路军前线总指挥部政治部工作。北伐军进江苏后,他曾骑马回东村探望家人,在这座宅院里住过一夜。
公朴先生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坚持革命、顽强斗争的一生,是忠诚于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与和平民主事业的一生,是献身中国文化事业和社会教育的一生。他的"爱国、民主、进步"的精神不仅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闻一多在《最后一次的演讲》中有这么一段话:“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这是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的肯定,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的和平中国。 
岁月沧桑,世事变故,至上世纪90年代,公朴先生的故居大部分毁去,仅存二进主楼和一面花墙颓壁,以及前进官厅的青石皮地基。如今故居中安放着李公朴先生的汉白玉石半身雕像,像座正面刻有嵌金的“李公朴”三个字,是邹家华的手迹。上方悬挂着一块红木色匾额,上雕刻着公朴先生1941年12月为朋友题字:“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大厅四周陈列着公朴先生生平事迹的图片展。
如今,这里已成为八所大中小学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经常有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到这里开展参观教育活动,举行入队、入团乃至入党仪式。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公朴先生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他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并且还永远站着。因为他的生命意义的非凡之处还永存人心且流芳百世屹立不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