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理解的教学
老师常说语文难教,孩子也觉得语文难学,这个“难”字归根到底就是找不到好的方法。所以,教语文、学语文绝对是有方法的。有了方法就是有了底气,无论遇到什么都不会害怕。这个方法可以是我们的经验,可以是名家的策略,只要学生受用、明白的,就是好方法。就单从卷面试题来分析,我们的学生失分最多的就是阅读理解,尤其是课外阅读。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我要求孩子们做阅读理解通常分这样几步走:一遍读,读文(从题目开始,逐字逐句地读);二遍读,先读题再读文(读题目主要是读明白要求,一遍不明白,再读一遍),我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文章后面的题目就会向我们透露中心;三遍读,读文后再读题(有读不懂的地方,可多读几遍)。
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觉得明了了,才可以答题。有老师一定会问,如果学生还是不明白,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还是不明白也要提笔做,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二者,这样几遍还不明白的孩子,这篇文章对他来说是有难度的,即使再读几个三遍,也没有用,只能去蒙了。(我们的教学中,确确实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去避讳。)再回过头来看,我们依然会发现,不管是阅读理解,还是积累运用,除去死记硬背的,很多学生的失分就是对题目的错误理解,所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读题能力才是最最关键的。读题能力怎么培养?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每一节课,老师都在提问,孩子都在读题,只不过方式不同,所以我们提倡学生课堂的参与率是非常有必要的。与之相关的还有答题能力。有的学生课堂上会说,但一遇到问题,就不会回答。这个答题方式,我们也要教给他们方法。数学学科,解应用题有公式,其实我们语文的阅读理解的解答也是有公式的,只要我们老师用心和孩子一起去答题,去思考,肯定先学生一步,找到这个捷径。
比如说,上次我们做文章分析《奇迹》,给学生归纳了4点:从内容上,从主题上,从线索上,从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上。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考法:
1.考法: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方法: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考法: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
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3.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
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
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方法: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举例:分析《穷人》中“屋外狂风大作,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6.“为什么”的题型:为什么说……
方法: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7.“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方法: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法: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四、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考法:
1.填空题: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3.你觉得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同上。启发:这个人的何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这个人一样,要……
4.文中某个人物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五、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考法: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很少直接这么考)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3.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结合中心谈启发。
4.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说明文的考核一般都是考核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使用说明
方法的好处。这样的阅读题答案其实就那么几个,孩子掌握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只要细心就能很快又准确的完成阅读任务,就不再展开了。
总之,我觉得教阅读,一定要教方法,要多练习,要多讲评,要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