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漫谈起跑线、应试、智商
发布时间:2016-06-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正伟

今年对教育的话题特别关注,原因很简单,我自己的孩子高中毕业了。经过了12年的初等教育,为人父母经历过彷徨、困惑、烦恼,随着孩子的成长与日俱增。终于孩子成年了,做父母的责任也算完成了一大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上周(6月26日),孩子拿到了中学的毕业证和大学的学生证,算是人生旅途的一个小阶段的转换吧,因此我自己的心情显得很亢奋。在网上争论多了,想想也自己做个小结,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一下。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很多,无法一句话说清楚,就漫谈一下吧。

 一、起跑线

    其实,起跑线这个概念20年前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只不过后来某个商家的广告,让这个词汇成为公开的流行词汇。“起跑线”这个概念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带着浓浓的名利味道,让无数的父母和孩子为它折腰。

    但是在我看来,起跑线从来都没有什么意思。这么多年从来没觉得它有多么重要,人生如果用体育比赛来比喻,连马拉松、铁人三项都无法相比,起跑线真的很不重要。这么多年我也看到了它的无用。中学同学聚会,大家都是从小一起长大,家庭环境相近,经过这么多年,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个别出类拔萃的同学,如最有钱的、最有学问的,当年都属于“输在起跑线”上的,只有一个当教授的同学当年是“赢在起跑线上”的,还不是学术成就最高的。

    所以在我们家,经常会调侃孩子:“你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还不去写作业,以后怎么办啊。”然后全家大笑。因为我的孩子坚持不择校,不拼成绩,不上主课补习班。

 二、应试教育与快乐教育

    孩子的童年应该怎样度过,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了,这里不多啰嗦。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我见的太多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呆”字,名校的大学生多出一份傲气。没有方向,缺乏理想,动手能力差,逻辑性差,自学能力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大部分人似乎整天脑子里只有买房子、玩游戏,其他一概不关心。相对于那些有自己的爱好、追求的人,几年下来差距立刻体现出来。

    在我看来,每个孩子天生的差别非常明显,有的早熟,有的晚熟,有的有数理天赋,有的有艺术才能,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未成年人的差距如此之大,用一个统一的模子硬往里塞,而且极其功利,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能培养出什么人呢?

    所以,我的教育理念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多样化的兴趣、快乐的成长。但是,你无法轻易逃脱应试教育的体制,所以,只能靠家长的呵护和“斗争”,走起来真的很累,但是做为家长义不容辞。我的孩子我坚持,不上主课的补习班,只上孩子喜欢的兴趣班,不参加任何功利的竞赛,只参加快乐的活动。不对成绩作要求,只要求能掌握知识,作业可以不做,身体一定要健康。初等教育那点东西,用不着用身体健康和身心快乐去换。

    我身边见过不少孩子毁在不科学、充满功力的应试教育中,“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且造成厌学,成年后花了很多时间才能纠正过来。

三、智商
   
  有部分考试机器,经常沾沾自喜的声称,自己在“智力奥运会”中获得了奖牌,对此类言论大部分时候我一笑了之,偶尔会出言讽刺。实际上,各人的特长各不相同,真正的天才有,但数量很少,在中国这种选拔制度下脱颖而出,只能说你适应这样的制度,根本无法说明你一定是天才。
  我的一个“实验品”,在起跑线上折腾了12年,一路名校上下来,最终输了,高考的分数惨不忍睹。现在,照样在技术上不输给北大清华这样名校的学生。而且,我见过很多在中学就被选拔下来的学生,同样走出了很好的成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可见这个选拔制度是多么的漏洞百出,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