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多种方式,纸质、电子、网上、手机,随时可读,随处可学。广义的读书还包括一切的学习、吸收和汲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请高人指路,都是读书、学习的形式。万水千山走遍,东西南北风吹过,尽入怀中,化而为气,其经验和体悟也是自身书香的一部分。所以,一个人即使未曾有意为之,也是自觉不自觉地读书、求知、学习、汲取,从而不断丰富,不断储备,渐成自家,独为一体。只是那些汲汲于富贵、执着于名利者,其学习、汲取已经剑走偏锋,弃善摒真,不值一提;更多的是庸常之辈,终其一生,心里、腹中死水一潭,不思汲取,固执一见,满足旧知,与读书学习亦属无缘。
教师为什么要读书?不妨以一个字来说明,那便是一个“输”字,这当然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输的含义,有两层,其一,输出,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要有一桶水,但如果是一池水,一溪水,一江水,一个大海呢?那岂不是更好、更妙?读书之用,毋庸赘言。其二,愿赌服输。这层意思需要解释一下,这里有两个层面,第一层,无论你怎样读书、学习、努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你都永远无法穷尽知识本身;而且,还会像西方哲人说得那样,越是读书学习,知识的圆越大,你知识的周长便越长,所接触的未知便越多,你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学问之海的无际无涯;这一层讲的是对知识的敬畏和谦逊。愿赌服输的另一层,人总是懒惰的,读书学习较之电视电影、购物旅游、打牌游戏、美食聚会、上网聊天、手机微信、唱歌跳舞、打球散步、品茗唠嗑、小酒微醺乃至呼酒买醉,如此诸般无需动脑的休闲娱乐家长里短,更像是一份苦差。读书自有乐趣,但那是读进去之后,若读不进去,便只有苦,苦中有趣,是为苦趣,苦趣中坚持,才会得真趣。所以,我们的宏大读书计划,虽然常常发下千般愿,却每每输给了读书之外的东西,想想我们小时候放假前信誓旦旦定下苦学计划,真到了假期却玩个小辫朝天,跟我们大了之后的读书情形是何其相似!所以这愿赌服输也可以理解为在读书面前我们向“人性弱点”的一次次投降,一次次败北,一次次归零。
还是回到“输”上,要输出,就要不断吸收,勤奋读书;而愿赌服输也并不意味着放弃,从敬畏和谦逊的角度来说,我们要不知足,不知止,不断读书、学习、进步;从人性弱点角度来讲,要对自己的惰性和倦怠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要责罚过切,又要毫不留情地学会对自己说 “不”!在与自身惰性的不断斗争中,留读书一点时间,给读书一点空间。
说来说去,希望大家做一泓有源头活水的泉水,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希望大家做一株凌云虚心的清竹,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被惰性击败,不向诱惑投降。)
在实小重提读书话题,实为对学校教育本位、本初的一种回归,绝非创意和特色,更非花样翻新,博取虚名,实为教书育人应有的常识和根本,但目下之形势,在校园重提读书、重温书香,却要冒“作秀”和“乱作为”的风险,乃至受不参与、不作为、不配合的冷遇。静而思之,也不是没有想过“愿赌服输”,一放了之。但转而想到,既是常识反被遗忘,根本反遭遗弃,为何不敢坚守常识、捍卫根本?有人不解不作,更说明流弊日深,斯文难容。而且历来诸多事情,每每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下去,即使输了,也是值得的!这样想着,便学着以“愿赌服输”的坦然坚定地去重提读书:虽千万人吾亦往之,虽完败亦不足惜。
而且,既然你点亮了一盏灯,谁能说,不会有更多的灯亮起来呢?
相信校园里那一盏一盏的灯,会渐次亮起,照亮我们的前路,照亮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2014.5.19)
一一《原点》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