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师爱无痕(城东小学 王礼蓝)
发布时间:2016-05-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礼蓝

 师爱无痕

我是去年九月份刚踏上教师岗位的英语老师。虽然初任教师时间不长,但作为一个多年的受教育者,对教育无痕这个话题,我也是有话要说。
什么是教育无痕?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则故事。
有个小女孩儿一直跟着母亲生活,家里也很贫困。夏天的时候,一起玩耍的小朋友都吃着冰棍,感受着凉爽,她却要陪着母亲在街上卖菠萝。看着其他小朋友开心的吃着冰棍,女孩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母亲注意到这一眼神,开始想办法。她把菠萝削开,切成四块平整的正方形,插上木棍,放在冰块里冷冻。第二天早上她给孩子拿出美味的菠萝冰棍,孩子开心极了,小伙伴们也对她甚是羡慕。妈妈做了很多菠萝冰棍,小女孩就想把这些冰棍卖出去。她推着冰棍车,羞涩地走在街上,并没有人来买她的冰棍。小女孩很困惑,她回去问妈妈。妈妈并没有交她做买卖的技巧,而只说了一句话,“你到菜市场去看看”。小女孩去了菜市场,菜场上的人们买菜各显神通。“西红柿两块一斤,三块钱两斤,四斤五块。买两斤辣椒送鸡蛋一个”这样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小女孩很快学会了如何去卖冰棍。
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的那句话,“你到菜市场看看”。这样的教育远远胜过责骂,手把手教。这样的教育就是无痕。
不留痕迹的教育艺术就是教育无痕,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这里的“痕”作“痕迹”理解。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老师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这就是“教育无痕”的基本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不是没有教育意图,而是不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教育意图。孩子从老师隐蔽意图的教育中受到启发、感染,达到了教育目的,实现了教育意图。
教育无痕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把“痕”理解为一种样式、模式,“无痕”,就可以理解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无论是给予还是开启,无论是教育家们总结的何种教育模式,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最终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这就是“教无定法”。
    为什么要提倡无痕的教育?各位肯定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也说道:“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老先生的原话说的是教学,教学的目的是达到用不着“教”。怎样才是达到用不着“教”?一是孩子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没有老师的教,孩子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二是孩子掌握了学习的要领和方法,老师没有教,孩子也能学会。其实,“教是为了不教”,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是适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样是“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里的用不着“教”,指的是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没有家长教育的时候,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能通过自我教育调整改善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提倡无痕的教育,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不留痕迹,不刻意追求固定的模式,不因为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或不当,给孩子心灵或身体留下创伤,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提高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掌握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本领。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需要无痕,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而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规律,一种原则,一种方法,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我们不能人为地去创造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规律,坚持这项原则,使用这种方法,掌握这种技巧,领悟这种艺术,增长这种智慧。
无痕的教育最可贵的正是老师为孩子创造“悟”的条件,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