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陈晓笺)
发布时间:2016-04-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晓笺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位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时,发现墙角有一把椅子,心想一定是有人不守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来椅子,蹲在原处等候。没多久,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住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落地时,他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但出乎意料的是,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用平静的语气说:夜深了,快去加件衣服,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将此事转告其他师兄弟,此后,再也没人翻墙出去闲逛了。

这位聪明的禅师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但是让人的心灵却受到了很深的触动。用他那闪耀的智慧教育了小和尚和他的师兄弟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及其琐碎的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思想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小事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学生下滑的斜坡。因此,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乐于通过感悟去心领神会。

一、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与其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的抵触情绪在老师的句句夸赞中慢慢融化,从而进行自我反省,并在思想上得到真正的进步。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半句六月寒。身为教师,在学生犯错时,应该避免严厉的斥责,而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用一双赏识慧眼慢慢引导孩子

二、用体验代替说教

每一位教师都应明确,学生的社会性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对学生而言,体验和感悟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领悟出的道理,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根深蒂固、不易改变的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并能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三、让学生在氛围中成长。

良好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应注重大力表彰、鼓励和宣传,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从而更加乐于维护班级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渐成长。这也是心理学实施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对儿童的优良行为要强化,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淡化。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每位育工作者都要通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手段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