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关于熊孩子的教养
发布时间:2016-04-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英

例:在微信上看到一篇关于“熊孩子”的文章。作者描述:在高铁上有几个乘客被几个熊孩子尖叫着做游戏的声音吵得睡不着,有几个乘客实在忍不住,说了一句,能不能安静一会儿,吵得人头疼。孩子的大人就说,小孩子嘛,吵点是正常的,理解一下。车厢里安静了两秒,又充满了让人心烦的小孩子的声音。

 
同样作者又讲述了另一件真实的案例: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妈妈带着他坐火车,男孩一路上吵吵嚷嚷,妈妈反复轻声跟他说,声音小一点,男孩不以为然,总是安静不到一分钟又开始吵。于是妈妈就带着男孩在下一站下车了。妈妈和男孩说,我明白你有说话的欲望,所以我尊重你,但我也要尊重车上的其他人,你现在想说什么都可以,说够了我们再买票上车。中途男孩也哭着打滚,妈妈只是平静地说,这是你自己犯的错误,你要学会自己承担。你要哭闹就继续,哭累了我这里有吃得。我不会因为你用哭威胁我就答应你任何事情,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那一天,男孩和妈妈在陌生的车站呆了七个小时。等男孩保证不吵闹,也不打扰到别人的时候,妈妈又重新买了票。男孩从那次以后,就再也没有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吵闹过。
 
分析与思考:
“小孩子嘛,吵点是正常的,理解一下”
这一论调,看似非常合情合理,而且富有爱惜和关切之情。在中国的家长群中,尤其是隔代家长群中有很多的拥护者。这种惯常的思维逻辑认为孩子的天性是爱玩耍的,是阻止不了的,只能忍受。说得高大上一些就是,大人要尊重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包容孩子的玩耍,这是爱护孩子的,所以没有什么不对的。
所谓天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不可回避,同时人必须要尊重。但是对“天性”的定义还有后半句话——有外界难以改变的却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高铁上熊孩子们玩耍吵闹行为是孩子天性使然,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难于改变他们的本性,但是家长放任熊孩子的行为而不加以引导,孩子就会认为,他们的吵闹是合理的,是可以不受限制的,是可以置别人的感受于不顾的,这样的天性就被慢慢导向了任性、自私、和破坏。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天性但是却被无意中导向了人性的原恶。我们在多数情况下会忽略掉这样的思考,或者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亦或者是由于长期的教养问题,教育者本身其实并不知道善行的标准是什么。
 
“我明白你有说话的欲望,所以我尊重你,但我也要尊重车上的其他人”
同样是熊孩子行为,第二位妈妈的做法却截然相反值得深思。首先妈妈意识到孩子的说话打扰到了别人,这是很不合适的。在妈妈的观念中是有善行的标准的,并对孩子的行为造成的影响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她意识到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吵闹行为打扰别人,这是错误的。但是面对孩子的吵闹妈妈没有严厉地大声呵斥,更没有强加的说教和命令。相反却是是轻声反复劝说,无效后采用带孩子离开的方式,满足她说话的欲望,并给孩子提供一个空间让他闹,让他发脾气,在他发脾气的时候守候在身边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哭累了这里有吃的。妈妈在整个事件中都是心平气和的,我们看到了妈妈给予孩子的尊重。但同时对孩子的吵闹、任性行为我们也看到了妈妈坚决。正如她所说:这是你自己犯的错误,你要学会自己承担。我不会因为你用哭威胁我就答应你任何事情,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尊重有利于孩子把情绪的重心转向自我内在,而坚决则彻底断送了孩子寻求心理依赖的思想,逼得孩子不得不自己做出选择,完成心理上的自我控制与教育,最终走向善行。
 
同样是火车熊孩子事件,却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差异。所有孩子的天性都是差不多的,区别他们成为不同的人的因素,是教育。人是有天性局限的,即人性原恶,主要特点是任性、懒惰、嫉妒,这是人皆有之的原始精神病态(黎鸣见《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压制人性的事情,压制人性中恶的一面。“教育的目的是教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到这种‘局限’,从而培养起克服这种‘局限’的能力(意志力、毅力)”(潘光旦)。要克服人性的局限性需要靠外部压力,更要靠内在的自我控制力,但这种力量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后天习得的,特别是青少年教育中通过不断地战胜自己培养起来的。自胜(战胜自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长期的磨练,这种磨练尤其体现在日常的一些小事情上,就像高尔基所说的“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曾经有一家餐厅贴出标语牌说,“如果您不能管好您的孩子,请不要带他们来用餐。”那些对此不以为然的家长们,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是不是会有新的理解呢?如果孩子是熊孩子,这应该是家长和孩子的问题,其他人没有必要为他们俩的行为买单。每一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行为都应该负起责任,并积极引导孩子向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