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堂上一定遇到过那些叽叽喳喳、小动作不断的学生。他们或与同学交头接耳,或自说自话,或自顾自做小动作,甚至打闹起哄。面对这些孩子,该如何应对呢?
学生为什么爱说爱动
一、学习基础差,听不进去
二、已经会了,不愿意听
三、纪律意识淡,行为习惯差
四、显摆、逞能、耍宝
五、有了别的事情占据注意力
应对策略
一、相反预期策略
陶行知的“四颗糖”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教育故事,孩子本来是准备接受批评的,结果反而受到了表扬,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责心理,激发了他反省和向上的力量。在实施相反预期策略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要完全出乎学生的预期;第二,其教育行为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即教师在实施相反预期策略时,不能为了相反而相反,而必须合乎情理地“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
二、自然惩罚策略
自然惩罚的思想是卢梭提出来的。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卢梭把它称为“自然后果”原则。
在实施自然惩罚策略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育者不直接实施惩罚;第二,教育者要创造一切机会使学生的错误后果尽可能快、尽可能大地显现出来。
三、负强化策略
“负强化”理论出自斯金纳,在教育层面上可以将之总结为一句话:学生会因为某种行为得到强化,从而提高该行为发生的概率。通俗点儿说,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之所以养成,都是因为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了某种“好处”
四、社会性强化策略
心理学认为,人和人互动就形成社会性,社会性强化就是通过人和人互动的形式来达成对学生的认可和肯定。微笑、赞赏、点头、注视、拍手、斥责、告诫等都是社会性强化。这些在教育和管理学生中都能起到很大作用。
五、活动性强化策略
活动性强化又称权力性强化,即赋予一部分同学特权性的活动。活动性强化实质是权力的赋予。
三个特别提醒
一、别让提问成为惩罚
上课期间,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提问学生。因为要回答问题,学生就必须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就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可以避免学生开小差行为的发生。不过,这种技巧应谨慎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尤其是有的老师把提问当成一种惩罚手段时。因为它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别让关注成为压力
学习好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拨往往就能较好地理解所学的新知识,而老师在讲解知识时必须兼顾那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这时候,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当中就有人不愿再认真听老师继续“唠叨”下去了,于是就开起了小差,做起小动作来。
三、让孩子成为他本来的样子
大多孩子的小说小动,其实不是毛病,不需要改变。教育所要做的,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成长、发展的规律。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更趋向于关注儿童身、心、灵和精神的整体健康和发展。以近些年被越来越多人认同的华德福教育为例,其课程设置非常注重艺术教育,如语言、话剧、讲故事、唱歌、绘画、奏乐器、韵律舞、游戏、手工、园艺和农艺等,华德福教育所信奉的理念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其不可剥夺的价值与尊严。人要做的是开拓自己生命的意义,达成完善的自我。当一个人懂得自己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时,他也就会尊重他人,尊重自身所在的世界,懂得感恩,懂得爱与分享。”在这样的学校里,是没有“小说小动”这一概念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