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课堂 本真课堂
自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在一次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理念后,“绿色教育”便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指引着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我认为:绿色课堂是回归本真的课堂.那么,我们该如何展现绿色课堂的本真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以生为本,展现学生风采。
新课程标准更加明确了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点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以生为本,展现学生个人风采,还要展现他们的集体风貌,更要让所有的学生从中获取知识。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一)、始于备课环节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显得至关重要。于永正老师强调“隐性备课”,注重“备学生”、“备学法”。是的,追求生本课堂在教师备课之始就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心中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以学生的原有水平、年龄特点为出发点。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中提出了“生命体”的概念,它针对的是现实教育中对“人”的忽视。如果教育忽略了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教育的本质便被可悲地异化了。在备课中,我们应当通过学情分析,去帮助教师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优于课堂教学
追求生本课堂,教师必须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老师需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以亲切的教态,巧妙的方法落实既定的目标,但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可能我们的预设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一定出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1、关注学生的兴趣特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寻找和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营造儿童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气氛,寻找能调动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有趣味地教学。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所说的——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2、关注学生的心智水平
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认识规律和成人的不一样。课堂上,我们不能以为自己感动,学生就一定会感动。我们的审美情趣、能力和学生有重大差异。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认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世界,努力在打通儿童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上动脑筋。要仔细琢磨学生,换位思考。要想想儿童会怎样读这个文本。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沈大安老师指出: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3、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布鲁纳在《关于学习的学习:一份会议报告》中指出:“世上不存在惟一的最优化教学程序,只能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与之相称的理想化程序。”
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我们的教学;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成功驾驭我们的课堂;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学生的群体有时代的特征,他们对语文的认识、要求、爱好、追求有共同的一面……语文教师要坚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迷信‘本本’,因材施教,道而弗牵,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个性和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这就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所创造的美丽。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充满智慧的学科。课堂更是充满智慧挑战的地方。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令人惊叹的神奇魔力。面对语文课堂中多面的 “学生”,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以生为本”,给学生腾出时间和空间,为有效阅读教学创造条件。让课堂教学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让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精神享受的,跳跃着灵动旋律的和谐家园
二、 以文为本,展现文本的文采。
语文课本中精选的文章,本身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可有时就因为我们教师的讲解使之变得支离破碎,不仅破坏了文章本身的美感,还让学生感觉语文课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该做的就是要保持文本的本真之美,让学生在教师地引导下体会到文章的美,并通过自己的感悟将美传达出来。
1、读者视角,陌生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首先我们要将自己视为一个读者,要沉下心来细读文本,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形象、想进去、走出来、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让文章荡涤我们的心灵。
我们要让学生喜欢文本,首先要先问自己喜不喜欢,我们一定要用语文教师的敏感捕捉课文中的语言魅力。
2、作者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这种意蕴可以是一种情绪、情感、情操,也可以是一种理解、理念、理论;可以是一种直白,也可以是一种婉曲;可以是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是一己有限的心得,也可以是济世博大的胸怀……
“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教参,只能是“参阅”。我们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来解读教材文本来自作者的规定性。
3、教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的本体特征。
教师在进入教学之前,必须充分、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每个教师的个性都成为解读文本的一种别样体悟。教师对教材文本其实在进行着再创造。
在这个意义上,“超越教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但教师的解读规定,一定只能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蕴生成,而不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持之有据,这个“据”,就是文本意蕴的本来、本源、本质。
4、学生视角,个性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师不仅要考虑把教材文本教给儿童,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教材文本,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教材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遵循教学最基本的规律。
课堂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不管以何种方式展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浸”入课堂,只有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需要我们给予它生命的活力,她才会让我们在这里开花、结果。因此,课堂需要绿色,只有绿色课堂才会充满生机;课堂呼唤绿色,只有绿色课堂才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结出累累硕果。让绿色融入我们的课堂吧,她让我们的课堂回归本真,她又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她还让教师与学生在这里都能享受到教与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