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是生命之色,是生命之源。在高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喜欢纯净的“绿色”,吃“绿色食品”,用“绿色产品”。什么是“绿色”?所谓“绿色”即顺人、事、物本身之自然,不做违背自然之事。“绿色”代表生命,代表未来。在进行新课改的今天,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我们更应该把“绿色”理念引进教育中来,使之成为教育之色,教育之源。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课堂也应该进行“绿色革命”,提倡“绿色教学”。顺着学生自然的天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接受知识,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思想品德课堂是教师开展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早日充满绿色的生机,焕发绿色课堂的生命,是我们思品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构筑绿色生态课堂,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关系平等化
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有利于学生开展健康的人际交往,因而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尊重学生天性的需要,是构建思品课“绿色”课堂的基础。
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想成为学生尊重和喜欢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和喜欢自己的学生,学会尊重学生自然的天性。思品教师所带的班级多,接触的学生多,因而与学生个体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思品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风景,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允许学生说说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当学生在老师面前真正说心里话,谈真实想法,教育教学就已成功了大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在说真话,在真关心自己。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是难以使教师走进学生中间的。学会与学生一起学习,学会向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到老师离自己很近,老师就是一个真正指引自己不断成长的朋友。当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能记得与老师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的情景,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造福于社会,这样的教学才富有绿色的生命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课堂回归生活,因此,思品课教学要和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中充满“绿色”生机。课堂教学要融入真实生活,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在教学中,一定要开放我们的课堂,把学生置于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体现出知识的生活价值。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鹇、家庭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学习,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课堂融入在真实的生活之中。
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角色、任务中去学习思想品德。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使思想品德教学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在“绿色”的养料中,让学生主动汲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情景生活化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这无疑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古希腊有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同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是动态生成、充满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又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敏锐地捕捉、发现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融,使凝固的课堂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呈现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
三、教学方法活动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一句话:I hear, I forget.I See,I know.I do,I 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要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种群关系,它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需要我们师生的共同参与、协同合作、互相激发。
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讨论问题、辩论问题等;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要求学生一学期内至少调查、研究一个问题,形成初步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一定的学习内容和事例,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漫画比赛;通过让学生当“小先生”来上课,课前五分钟的时政新闻发布会、问题竞答、课堂辩论会等活动方式。这种寓教于活动中的做法,易受学生的欢迎,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和科学探索的精神。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步,大胆让学生参与活动,创造思想品德课堂绿色生命。
让学生养成参与课堂的习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增强主人翁意识。教师要做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合作精神,开展师生合作、生生交流、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交流沟通、思维启迪,培养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探究能力。这样,师生在合作交流中互动,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里健康成长。
四、教学环境开放化
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充满生命力的生态课堂也是充满情感的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味地将知识客观化、教案化、繁琐化,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功能,因而造成了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推残了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情感因素的调动,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关注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师生心态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封闭、压抑的课堂教学环境必然带来课堂的僵化、沉闷,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质量。师生自由开放的心态可以使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得以形成,从而显示出生态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师生在课堂上的心态状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和主动性,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主动地悦纳自己并悦纳其他同学或老师,在课堂交流中善于倾听,乐于合作,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勇于接受批评,正视错误,乐于竞争,接受挑战,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的每一件事,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品性、人格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改善课堂的生态空间环境。如改变课堂中学生的座位安排,创新座位编排方式,将教室布置得温馨、合适,搞好黑板报,搞好教室卫生等,以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心理和空间隔阂,增加交往活动,使课堂成为一个具有生态性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学生共同体”。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
“绿色”教学要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要不断创新,利用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可以图文声像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以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增加教学的魅力。我们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坚持用课件上课。教师要学会自己制作课件,更要学会利用网上现成的资源,采取“拿来主义”做法。一般我们可以先下载课件,再根据自己的思路加以修改,这样一个个方便实用、材料丰富的课件就可以为教学服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