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独善其身 做孩子的知心人
发布时间:2016-01-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黄小红

 

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肖川主编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收获颇丰,在此就小谈一下我的所思所感。
“能够使人臣服的是道理,能够真正打动他人的则是感情。”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教书是其一,育人是其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老师不能算是好老师。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做人。孔子说过要“因材施教”。是的,我认为面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引导,初高中且不去说,作为小学老师的我所面对的不是已经相对沉稳的大孩子,而是一群顽皮的“小猴儿”,当他们犯了错误,不能仅仅靠讲道理来使他们臣服,更要靠的是用心灵去感化他们,激起他们内心中的独有的那份纯洁之心、羞耻之心,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比如在小学低年级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男生之间的小摩擦,很多老师都会找比较“强势”的那一个来进行批评教育而保护弱势的那一个,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如果是我,我就会认真的倾听双方对事情经过的描述,做出理性的分析,找出摩擦点,然后与孩子进行交流,交流时会有意的引导孩子往对方的角度思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两个孩子用“如果我是他我会。。。。。。我有。。。。。。的感觉。让孩子们主动意识到对方的心情以及难处,从而理解对方,之后再引导他们回想刚才自己的举动,从而激起他们的忏悔与对对方收到自己伤害的怜悯之心,在营造友好的氛围让他们相互道歉,互相原谅。一般经过这样磨合的孩子最终都能成为关系较好的“铁哥们儿”。是的,有时孩子就是这么感性,看到感人的电视剧孩子们普遍比大人们更容易哭出来,因为他们天性善良,有着纯洁而又丰富的感情,根据这一点,更充分证明了“能够真正打动他人的则是感情”这句话!所以,这更说明了教育不仅要让孩子“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
    作为老师的我们,成天要求学生这个,要求学生那个,有时是不是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独善其身”,做孩子的榜样,是否提高自己的品格与育人的要求、育人的资本、育人的技巧呢?
理解、尊重与爱——沟通的“催化剂”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师范高中新生开学,一学生家境贫寒,其父亲步行20多公里与班主任说明情况,没有足够的钱交学费,今后一定攒足了送来,班主任为之打动,不仅安慰老父亲,而且自己出钱替老父亲买了车票回家,并在班上隆重表扬了这位同学和他的父亲。班主任眼含热泪哽咽着说:“他是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当年我也是这样上学的。”那位同学站起来给老师和全班同学深深的鞠了一躬,后来这位同学已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某名牌大学。
 老师毕竟不会读读心术,是要与学生交流的。可是中国的学生总有一个坏毛病,老师找谈话是总低着头什么话都不说,一副低三下四可怜巴巴的样子,这造成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鸿沟,可是大家要知道这种现象在国外被看做是一种不尊重老师的表现,甚至这样的学生要被开除!可是让我们回头想一想为何学生会有如此表现?其实一方面这与中国渊源的历史分不开,在古代,老师是受人尊敬的,甚至是高人一等的,而中国人骨子里天生的那份奴性,使现在的学生在“高人一等”的老师面前有“低三下四”的表现。可是还有一方面,特别是小学老师,由于教育对象的“不稳定”性(过于活泼,爱惹事,有时会不讲道理,感情不稳定),采取以“师威镇压”的手段管理学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学生们普遍害怕老师,所以在老师交流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恐惧心理,这也是导致交流鸿沟的一个不可小视的原因!
所以充分理解与尊重学生,是与学生交流的催化剂。放下作为老师的架子,做孩子的知心人,让孩子什么心里话都肯与老师说,这样才能让老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出才能非凡、人格健全的社会人才!
作为小学老师的我,读了这本《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深刻的领悟到:耐心是老师必备的优秀品质,爱是老师育人的最佳秘方。
独善其身,做孩子的知心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远大目标,让我们一起为之奋斗,培养出真正的国家栋梁,为建设我们美好的中国添砖加瓦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