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7-78 页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的第一课时。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射线、直线和角”。包含以下几个知识点: ①建立射线、直线的表象;②比较射线、直线、线段的异同,感受“有限”与 “无限”的区别;③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的距离”;④ 建立角的概念,体会角的符号标记。
3.本课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直观认识了线段、角,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以及知道了角各部分名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将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认识射线和直线,并在教学射线后,帮助学生建立有关角的初步概念。掌握好这部分内容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平行和相交等平面几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以及角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射线,能正确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表示角的符号。
2、正确画射线,会用角的符号记角。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理解角的概念;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四、说教法
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动态演示的教学课件,采用“谈话法” 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线段”的经验为生长点教学射线和直线,从有限到无限,并辅以“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异同。最后通过“读书指导法”和教师的“讲授法”让学生自主建立角的概念,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着重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追求“人人自主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本课开始首先从学生摸毛线的情境,引入线段,说说它的特点;接着呈现第 78页例题一幅美丽的夜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每束光线都从地面上的某一点射向天空,射得很远,看不到尽头,初步感受“无限”,并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二)反复比较,形成概念。
当初步认识射线和直线后,为了能使学生的认识从表象上升为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比较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形成表格。再通过“试一试” 第1 题的练习巩固,重点让学生能够认识并能比较出射线、直线和线段的不同,从这三种线的图形突出 “无限”与“有限”的区别。
(三)拓展延伸,实践提炼。
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得出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举例加强体会。接着把第77 页连结A、B 两点折线、线段和曲线,比较三条线的长短,创设成小狗找骨头的三个不同线路,让学生通过 “看一看”、“量一量”,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表述出“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认识到“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并完成“试一试”第2 题。
(四)自主阅读,感悟概念。
让学生自主阅读第78页例题“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并通过画一画、看一看、说一说,交流对角的理解,并通过教师的补充设问,体会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顶点是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角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两条射线所夹的平面部分。接着让学生完成第77 页第3 题。
(五)总结反思,内化提升。
教师提出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