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班走”好处多多
所谓“跟班走”就是老师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或学科之后一直任教这个班,直到学生毕业。这种方式,早就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安排教学工作的一项首选措施。那么多的学校,之所以选择了这种方式进行工作安排,自有它的道理。
其一,从教师角度来看,跟班走是有好处的。
跟班走,首先是有利于老师专业素质的成长。对教师个人来说,绝大多数教师是希望“跟班走”的,因为“跟班走”对教师个人的成长是有利的,在教材方面,教师会有更大的熟悉程度,可以站在更高、更全面的层次看待和认识教材,在思想方面,因为教师最终要把学生送出校门,会对学生更负责任,在行为方面,会努力亲近和适应学生。以小学为例,一个语文老师,教同一个班的语文,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毕业。对老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老师感知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完整过程,并从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每一个阶段语文学习的特点,从而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更为重要的是,当这个过程结束时,老师会反思自己,看看自己在这六年中,有哪些做法是可取的,那些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正是在这种反思当中,老师的专业素养才得到提高。
当然也会有极个别的教师在工作中,由于自己教育教学的风格和脾气不适于学生,和学生合不来,这样对教师本人、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不利于双方的发展,因此对这部分的教师应该及时撤换,至少在学期或者学年结束应该换掉。学校应该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具备不了跟班教学的能力,则就需要潜下心来,多研究、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切就会水到渠成的。这是对教师个人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反思,是否具备了过硬的本领,能否使引领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所以,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也不能生搬硬套,我认为应该“跟班走”与“小调整”相结合。
然后是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常常都说,教学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对学生了解的多少。如果老师跟班走,就可以大大缩短了解学生的时间。一个老师,从起始年级就开始与那些特定的学生经常接触,可以说,对他们就比较了解,不仅了解他们的学习,也了解他们的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就可以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相反,如果是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就有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调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会使本来就紧张的工作更加紧张。
其二,从学生角度来看,也是有好处的。
就学生而言,老师跟班走,有利于师生之间深厚感情的建立。现代教学,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深厚感情基础上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老师跟班走,师生之间长时间的接触,这种关系的建立,这种感情的加深,就有了比较牢固的基础。一些长期跟班走的老师,就深有体会地说:“我教他们几年,对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现在他们要毕业了,还真有点舍不得他们。”一位初中毕业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教了我们三年,我们之间已经有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多少个夜晚,老师和我们谈心,与我们交流;谈老师当年的困惑与迷惘,谈老师童年时代的艰难。缩短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误会。”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刚刚和学生度过了磨合期,有的则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彼此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互相已经适应对方的风格和脾气了,如果换掉这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他们会对新教师(继任教师)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反感,即使学生不反对,也需要和新教师磨合一段时间,既不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老师教的时间越长,师生间的感情就越深,老师知道自己将把这个班的学生送到毕业,会更加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而学生能否学好这门功课也与对老师的喜好有关,对这门课老师越有感情,就越容易把这门课学好。其实学生也讨厌经常换老师的。这样相互作用,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有个别老师教学老是搞不好,应该仔细分析原因,如果确属能力问题,学校应该考虑小调整。
其三,从学校角度来看,有利于培养一大批能战斗的教学骨干。
我个人认为,一个教师的教学成熟期应是5--7年,而这在初中、高中刚好是二个循环左右。如果你没让他试过,怎么知道他就不行?所以作为学校领导,还应该放开手脚,眼光放长远,不应凭一时之长短而给老师定型,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总的来看,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跟班走非常好,最主要的是他们对每一个学生比较了解,学生对他们也有依赖。我觉得如果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从入学一直带孩子带到毕业,其实真的是一件好事。他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从而去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反之,如果频繁变换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的确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不适应。不同的教师个性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所以每换一个老师,学生就要很长的时间才适应,这对学生的学习不利。我们应该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总想到搞新花样,这样会耽误一代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