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让音乐融入英语课堂
发布时间:2015-11-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也在尝试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孩子们感知英语的魅力,感知学习英语的乐趣,感知使用英语的乐趣,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帮助孩子们走向成功和快乐。
其中,我尤其对“音乐英语教学”情有独钟。热爱音乐是少儿的天性,少儿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以及悟性都非常强。当他们还不能像成人那样懂得理性辨析时,就能靠音乐直接感知这变化莫测的世界。这种优美动听的音乐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调节情绪。如果能将这种音乐适时地溶入英语课堂教学中,便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把音乐与英语教学互相结合,借助songs和chants,使少儿在唱、念、演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感性”地,而非枯燥“理性”地学习英语。我把这种教学方式称作“音乐英语教学”。
首先,用音乐来做“warm up”.
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是音乐的脑、感情的脑。音乐形象是开启右脑的金钥匙。听、唱英语歌曲可陶冶学生的情绪,刺激大脑,激活右脑神经,引起高度兴奋,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感。尽兴唱又可激活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使其兴奋。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使口语通畅、自然,而且可以大大开发大脑的潜力,学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感到头脑清晰、思路敏捷。 
一曲好听的音乐可以很快将少儿带入一个新的学习情境,沉浸,跟唱,兴奋,在不知不觉中转入到英语课堂中。这些歌曲可以和要学的课文关联,也可以纯粹作为课前的准备热身活动,像《old Macdonald has a farm》、《if you are happy》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边唱边配以tpr,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的身心迅速并自然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
其次,用音乐来做导入。
听、唱英语歌曲,为学生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调动起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奋点,使其迸发出潜在的能量,这就为学生轻轻松松接受知识奠定了心理基础。如唱歌曲《happy birthday》可以很好地作为导入有关生日话题的学习的活动,《happy new year》可以很好地导入关于节日话题的学习。也可自编歌词,套用学生熟悉的儿歌曲子,自然地导入即将要学的课文。
再次,用音乐学习和巩固单词和句型
将单词及句型编成歌曲,用这些歌曲做为活动进行操练,少儿既感兴趣,又学会了知识点。而且有些小故事也可以编成歌曲,或者韵律歌,边唱边做动作,方便复述甚至背诵。它把语言知识融合于有趣的歌词中,将知识与趣味、抽象与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用旋律为学生架起了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浓厚的兴趣;在听、唱英语歌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另外,用音乐玩game。
 游戏除了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还可以放松心情,或鼓舞士气。当做游戏双方激烈竞争时,我们可以唱歌,舒缓压力,比如,《walking,walking》、《jingle bells》;当做游戏对方占上风时,我们也可以唱歌,鼓励加油,比如,《clap your hands》、《rain,rain,go away》。
 最后,用音乐做ending。
一堂紧张的课程结束,少儿可以一边记作业,或收拾书包,一边听轻音乐,或者唱很熟悉的歌曲,放松心情,给精彩的课堂画上完美的句号。如《the more we get together》、《the finger family》脍炙人口的歌曲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温暖的氛围中结束英语课堂,又让英语在音乐中继续被感知,让音乐在英语学习中中继续被喜爱。
每当看到学生沉浸在快乐的歌声中时,我总会想起这句歌词“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心里还不断地、满足地唱着。感谢音乐,感谢“音乐英语”,在你的课堂里,学生快乐了,自信了,爱学了,有情趣了,有创意了,硕果累累了。
欣赏英语歌曲,融入优美的旋律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身心受到了陶冶。有时在无意中、在艺术欣赏中学到的东西,反而记得牢、效率高,这正是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渗入音乐,总能发掘学生兴奋点,促使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心灵达到美的境界,让学生轻松地、不知不觉地“习得”英语,让英语学习不再总是理性,而是更感性,更自然,更高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