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上班,开着车,在路上。
手机音乐响起来。谁这么早来电?定是请假的学生或家长?慌忙接通。
闫老师吗?我是XX妈妈。他在家赌气了,让他在家待几天吧。电话那头,哭腔很浓。
怎么回事啊?给谁赌气了?你不要哭,慢慢说。我把手机放副驾驶座上,开了声音外放。
他迷恋上电脑游戏了。家里的电脑撤了,他就玩我手机。我不让他玩就给我甩脸子,不耳我。昨天我上班去来,他就去他婶婶家玩电脑。带动的他婶婶家弟弟妹妹也不学习。我下班回来找他吃饭。给他说,以后再玩电脑游戏或者手机,就别吃饭了。我就说了这一句话,人家就放下饭碗,跑了。昨天下午东找西找没找到。我找了一宿也没找到。闫老师,你不知道,急死我了。那头放声大哭起来。
我理解,我怎么能不懂你的心焦心疼呢,我是一位老师,我更是一位妈妈啊。今晨找到的吗?我眼观前方,大声说。
我找了一宿没找到。早上回来一趟他也没回来。我又出去找,还是没找到。刚才回来看了看。看见他在床上躺着睡觉了。那头泣不成声。
你怎么做的呢?看到他躺在床上了。我发问道。
能怎么做?给他做饭,让他吃饭上学啊。可是他根本不理我这个茬。赌气不吃,不起啊。那边继续抽噎。
哦!你怎么不哭着打他骂他一顿啊?把你昨晚一宿的担心和焦急说给他听听……
老师,不管用的,给他好好说,他都不理我,还能打他骂他吗?我从来舍不得打他,他爸爸又外出打工……
她的这句话,点燃了我的怒火。我瞬间关闭了电话。
今天的课堂上,我面对那个空桌子。几度思考,是孩子错了,还是家长做的不对呢?我的答案是,家长要为孩子的辍学和如今的痛苦负全责的。
在初一时,每次开家长会,我就强调,别让电脑手机毁了孩子的青春和前途。我几次三番的叮嘱,电脑游戏或手机游戏,都如同鸦片,只要吸上,轻则毁了学业,重则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可是又有多少家长听得进去,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呢?最起码这个家长是失职的。他们的孩子玩了两年电脑游戏后,成绩次次下滑,直到因迷恋游戏而想辍学,才觉悟,撤了电脑,封了手机。已经晚了。孩子能因为一句话而逃跑,且夜不归宿。这足以证明,孩子的任性,自私,和内心被掐制电脑游戏后的怨恨不解。而一开始,电脑是家长给孩子买的,手机也是家长给孩子配的。如果没有当初的“仁慈”和“溺爱”,哪来今天的“辍学”和“哭泣”啊?
孩子,本是一棵成长着的小树苗。如果家长一味的不节制的浇水、施肥,不修剪,任其生长。那么这样的树,枝杈疯长极快。当发现了,再大刀阔斧地去修剪。树,难以忍受!家长,付出的也不再只是汗水,还有泪水。
孩子,本是一匹小马驹,父母是饲养者。如果饲养的得法得道,那么小马驹就有可能成为一匹千里马。反之,如果过分的溺爱,放任,那么小马驹慢慢就长成脱缰的野马,任由着自己的性子,成长路上,横冲直撞,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重,不懂得体贴,不懂得自律……脱缰久了的野马,哪里还会忍受别人的管束?哪里还会拉的回头?哪里还会懂得疼爱尊重父母?
想起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的那段话:“ 因此凡是有心管教子女的人,应该在子女极小的时候早早开始管教;而且还要看清楚,他们是否完全服从父母的意志。你想使你的儿子过了童年期后仍旧服从你吗?那么,必须在他刚刚知道服从,知道自己置身于谁的权威之下时起就立刻树立起做父亲的权威。如果你希望他敬畏你,你便应在他的婴儿期打下印记;然而当他越来越接近成年时,你则应该采用越来越亲切的态度去对待他;这样一来,他小时候是你的一个顺从的臣仆──这是那时合适的身份,长大后又成为你的一位贴心朋友了。因为在我看来,人们对待子女的方法极为失策,他们在子女幼小时,任其放肆,与大人不分你我,然而一旦子女长大成人,却又对其声色俱厉,与其保持距离。自由与放纵对于儿童毫无好处可言;他们遇事缺乏判断的能力,所以非得有人管束、规范不可。”
管教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但是有一条那是可信的,那就是严慈相济。胡适的母亲在这方面应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榜样。胡适的母亲早年守寡,膝下就这一个儿子,疼爱是不用说的。但对胡适更严格要求,如果功课做不好,要打;如果做出了出格的不尊重人的事,要打;孩子偷懒不起床第一个到学校,要打……胡适就是在母亲如此这般的严格要求下,成长成了32个博士学位的最好的自己。
XX的故事,虽然是个个例。但是也可让我们窥见一斑。做父母,一定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爱过量,就成了溺爱,那就是给孩子人生路上挖陷阱。当孩子不由自主地跳进去时,在痛苦中挣扎的不仅仅是孩子了,甚至,父母比孩子的焦虑,痛苦,悲哀,都多。
所以,我说,爱过量,悲自来。
让我们一起用作家丁立梅的话,共勉:“世上之事,原都存着两极,物极必反。对爱来说,亦如此。爱过量了,不是爱,而是毒。”
(感谢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