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传文化传给人的目地是给后人留下了道的见证,留下了人返回自己先天真我的途径。自古以来,中华的智者修道者多,连带民间佛道两途的修炼人士成名的多,成功的少,留下了一个“歧路亡羊”的修道现象。
《歧路亡羊》 出自《列子》。《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传说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冲虚经》是指导修道人修道的一本经书,谈到了修道人在修道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及问题的实质,因为修道人的理不能明示与人,因此以寓言的方式出现,主要靠人去悟所谓:悟道。 以下是译文:
歧路亡羊
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有一天他的邻居家跑丢了一只羊。邻人立刻率领亲戚朋友们去追寻,还来邀请杨朱的朴人一同去。
杨子不太情愿地说:“瞎!跑丢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追寻呢?”
邻人说:“你不知道,那里的岔路太多了!”
邻居带人回来了。杨子问道:“羊找到了吗?”
邻人说:“跑丢了。”
杨子又问:“这么多人怎么会找不到呢?”
邻人答道:“大路上有岔道,岔道上还有岔道,我们不知道它跑到那个岔道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这话,忽然神情忧愁,变了脸色,好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
他的门徒都感到奇怪,便向他请教说:“羊是不值钱的畜生,况且不是先生家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 杨子陷在沉思之中,没有回答。门徒们还是摸不着头脑。学生中有一个叫孟孙阳的,从老师那里出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心都子。
隔了几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见扬子,问道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山东游学,一同跟一个老师学习,学会了儒家的仁义的道理,便回家了。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么回事儿呀?老大说;仁义使我懂得了爱护自己的身体,不必去追求名誉。老二说;仁义使我懂得了为了自己的名誉不惜舍弃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懂得了生命和名誉可以同时保全。他们三人一同跟一位老师学习,对仁义的理解却不同。究竟是那个说的对,那个说的不对呢?”
扬子回答说;“有一个住在河边的人,熟悉水性,勇于游水,他撑船摆渡,赚来的钱能够养活一百口人。因此便有成群结队的人带的干粮来向他学习,可是结果被淹死的差不多有一半。他们本意是来学习游泳技术的,并不是来学习淹死的呀,可是结果利害相反竟是这样。你说一说,是那个对呀,那个不对?”
心都子明白了,没说什么便出来了。孟孙阳责备他说;“老兄呀,你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拐弯抹角呢?老师的回答又为什么这样稀奇古怪呢?我简直越来越糊涂了。”
心都子说:“大路上因为岔道太多而丢了羊,学习的人因学说太不一致而丧失了道之根本。学问本源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它的末流就是这样的差异。只有把分歧的末流回到本源上来,就不会有什么得失的差别了。你生长在老师的门下,学习的是老师的道理,但老师的比喻你都不了解,真是可叹呀。”
这篇文章由扬子的邻居亡羊和找羊为引子,引出了心都子问道;扬子解惑;心都子的悟道:
“仁”和“义”是人天性中本来就存在的东西,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偏离了自己的天性后,就象扬子的邻居丢羊一样,把本属于自己的天性中的“仁”和“义”丢失了。儒家讲的做人的道理;道家讲的“真”;佛家修的“善”,都是帮助人找到本属于人自己的天性(羊),从而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返回自己最初的境界中去的方法,三教正理的一性:找到自己,返本归真!
佛法无边、道法无涯。精通佛法、道法就象一个精通水性的人一样,不但能自度还能度人。这些度人觉者在世间被世人广泛的尊重,因此很多人来学习。但是,学习的人有的本意并不是来学法自度救人的,而是想利用佛法、道法,把佛法、道法用来当作谋求自己利益的工具,或把自己的一知半解以弘道的名义而宣言不知自重,这样的人他们不但得不到真法、真经,反而会因为他们的谤法行为而受天谴得恶报而亡,你说这个要怪谁呢?
文章中的山东游学的兄弟三人,去向一个老师学习,“仁”和“义”,最终得到的却是三个不同的答案,那个是对的,这个能怪谁?
最后,心都子的悟道作了一个总结:道的本源只有一个,只是修道的人把自己学道的目的、后天迷失本性(亡羊)后形成的观念和低层次的理解悟到的浅白的理,人为参进去后变异了道的本来面目,形成了歧路。当这样的人再把自己学习的心得,象山东游学三弟兄那样到处传播的时候,就会悟人子弟,最后害人误己,搅乱了修炼界,形成“歧路亡羊”的世间乱相!
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他在2000多年前发现的“歧路亡羊”的修道现象,发展如今的三教和修炼界,岂是“歧路亡羊”?“歧路亡羊”只是形容人走偏了,毕竟还有路可走,现在连路都没有了,宗教成了荼毒世人的政治附庸外围组织,被世人当研究哲学和学问及逃避现实问题的避难所、有钱人家的“俱乐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