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谈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5-06-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瑜

 

谈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数学课堂传授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一种学习技能。目前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中,存在着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情况,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  新课改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比如:七年级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呢?下面我就结  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 要想上好数学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
    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象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个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试想象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 要上好数学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仗,每个手仗上有7个树叉,每个树叉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的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 要上好数学课,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叫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我此时就引导学生学习同类项的特征,这样显示就轻轻松松的学会了同类项。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动手操作,以动激情
    动手能力是人的一个重要素质,“我们必须提倡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学生耳朵听科学”。应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如我们在教“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分组尝试操作,把圆片分成若干等份剪开、拼合,看看是什么图形。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让学生用木条钉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学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剪纸人。
这样一来人人动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在动中发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
总之,通过把游戏引入课堂、把问题故事情境化、把问题生活化、动手操作等灵活多变的形式,使课堂教学始终融于有趣的情景之中,从而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学习,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乐趣,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