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国学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国学经典更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每一个人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5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苏州盛泽实验小学举办的“小学国学经典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培训会。此次培训,既有专家引领、名家讲座,还有特级教师的示范课,更有来自一线老师的研讨课,形式多样,精彩无限。
又见到了心仪的王崧舟老师,他带来的讲座《中国灵魂,诗意建构》从诗意的语文走向了诗意的国学,给我们分享了拱宸桥小学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化探索和国学课程:一年级基础蒙学、二年级进阶蒙学、三年级大学中庸、四年级论语孟子、五年级经部子部、六年级集部史部,打造了悦读、熟读、悟读、化读的乐学模式,并从《易经》、阴阳、八卦的角度阐述了学校百年校史馆、儿童国学馆、运河研究院、名班主任工作室、班级文化角的设计理念和国学思想,让与会学员深深地折服在他深厚的国学底蕴中。
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李灵玲博士给我们带来了《小学国学经典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讲座,深入剖析了小学国学经典课程化的趋势、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对当前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教学实施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不少建议,令人豁然开朗。
薛法根老师的讲座《儿童阅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体现了他的智慧教育思想,建立在盛泽实验小学十多年国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有根有果,有理有据;陈淑娟老师从一堂课引发的讨论说起,提出了她的国学教学观点:不求甚解,唯求略懂;不求形式,只求熟记;不求质变,先求厚积;不求全懂,但求自悟。
如果说名专家的讲座令人高山仰止,那么六节示范课让我们更接地气: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心有四端》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心有四端,真正的善不仅体现在心,更应该体现在行,充分展现了国学经典育人的魅力;钱爱萍老师的《信》从《曾子杀猪》的故事开始,让学生在故事、游戏中明白什么样的信才可做,什么样的信不可做的辩证关系;朱红甫老师充满了学者的魅力,底蕴深厚,对庄子的道家思想研究深入,他执教的《北冥有鱼》充满了哲学的智慧,并通过自身的朗读和学生的想象渗透给学生;周益民老师的《庄子·濠梁观鱼》生动有趣,让学生在人物图像的辩认中理解文章的含义;袁敏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执教的《昔仲尼》课例设计新颖,整堂课以故事展示、学生诵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借助教材注释,自主感悟,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充满着和谐的氛围,让学生领悟悬梁刺骨和蘘萤映雪等典故的真谛;印象最深的还是杨春柳老师执教的《君子与小人》,设计巧妙、精当,让我们对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的思路有了更深的认识:国学课堂和我们普通的语文课堂还是有相通之处的,一样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走进经典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想象国学所描绘的意境,去真切感受国学的魅力,同时,又穿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渗透了大语文观的理念。
三天的培训,我们全身心浸润在国学里,在教师们睿智的指引下,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聆听古人的智慧和心跳,心境变得平静而温和。
后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想,国学经典引入课堂,也许已经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学校和教师,应该走进国学,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国学的滋养和浇灌。同时,逐步把国学课程引入课堂,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指引下从小浸润在国学里,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感知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仁笃行,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实现 “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会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