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阅读、再阅读
三年级时,我的女儿每天回来的数学家作都要请教我,孩子似乎根本看不懂数学题,一直令我很头疼。我的同事给我女儿推荐了一位原来马小的老教导。
我们在通过沟通,简单交流了几句后,王教导就直接问我:“孩子现在数学学习是什么情况?”
“如果数学题简单点的话,成绩还可以。但如果稍稍难一点,就不会了,好像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也不愿意思考。”
“那她平时的课余时间喜欢读书吗?”读书这不应该是语文方面的事吗?这跟数学还有什么关系,我的心里感觉有点莫名其妙。
“她很喜欢,但最喜欢看一些校园小说。经典读的不多。”我想了想还是回答了老师的这个问题。
“哦,《三国演义》、《水浒》、《十万个为什么》以及其它的的一些科普类书籍读过吗?”
“没读过,她对那些书都不感兴趣。”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问题就是这些了。”王教导说:“孩子从小学到了初中,学的知识要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数理化,所学的知识变得更深、更广,因此,要想学好数理化,就必须要多读书,特别是一些关于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类的书。读书可以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理解能力也会快速地提高,等到上了初二以后,更能明显地显示出优势。如果您想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必须让她现在就养成读书的习惯。否则,我再怎么辅导,孩子的数学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听他这么一说,我想起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还会发展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当时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观点,我很认同,但总觉得读书所带来的改变是一件很缓慢的事情,而考试就摆在面前,所以还是觉得不如补课来得直接,效果更显著。
今天,经王教导一提醒,我忽然有种顿悟的感觉。阅读的功效绝不仅仅是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是帮助点燃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的智力。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它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必要的。同样,阅读也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需要各科老师都重视起来。一旦学生的思维版图被打开,那么它就会很自然地建构起事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这远远要比最简单最直接的教育方式——“补课”更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当孩子学习困难时——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