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没上过高山,但却能感受到山的宏伟;虽然我没到过大海,却能体验到海的辽阔。书籍就像是一架望远镜,也像一盏明灯。读书,我们可以看得更远、更清晰。
很惭愧的是,在我学生时代,大多数的阅读是为了应试,这让读书带了一定的功利性。现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才发觉,自己掌握的知识只是学校里学的一点皮毛,知识储备根本不够用。唯有多阅读、多积累,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发展学生。
暑假里,我看了《好教师应对课堂挑战的25个方法》一书,书中25个典型案例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有些教师使出的精彩妙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有些老师的应对方法也是需要我们反思和规避的。其中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
约瑟夫是班里的“捣蛋王”,不仅上课经常迟到,还不停地扰乱课堂。面对这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得到的效果天差地别。甲老师视约瑟夫为眼中钉,她总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批评他,并将约瑟夫的课桌拉到墙角,要求他面墙而坐,不许回头。然而老师的指责与要求对约瑟夫并没有起到任何约束作用,他的面子受到严重挫伤,反而把甲老师列入了敌对阵营,变本加厉地制造混乱。而温柔的乙老师并没有把约瑟夫当作另类,她总是站在门口热情地欢迎约瑟夫进班,经常因为约瑟夫的进步而肯定他、表扬他,还请约瑟夫帮忙整理资料。约瑟夫在乙老师那感受到了重视与信任,所以他在乙老师的课上听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以致成绩突飞猛进。同样的学生,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却得到了令人惊叹的结果。
学校就像是学生第二个家庭,而老师在这个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就是父母。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真心实意的关怀和孜孜不倦的教诲,就会很乐意听从老师讲的道理,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相反的,如果老师对学生态度冷淡,甚至随意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最后师生处于敌对状态,那这样的教育活动就意味着失败。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独一无二、需要精心雕琢的璞玉。学生们未来将会走哪条路、会做出哪种选择,我们无法预见,更不能控制。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只有用真心浇灌,学生才会开出最芬芳的花朵。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不仅仅是因为书中所含有的知识,更因为读书能促使我们更好地反思。我们在反思中不断提升、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