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是什么让孩子变得慷慨?
发布时间:2014-12-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经雏月

        我可爱的小侄女已经五岁,她经常将自己最喜欢的贴纸留给我,这样的分享行为让我非常感动。看着她长大的我,清楚地记得她两三岁时是大家眼中的“小气鬼”——如果我们剥一个柚子,她会自己守着整个柚子,等她自己吃饱了,才愿意拿出小块给我们。不过短短几年,是什么让贝贝变得慷慨大方了呢?

     “幼儿从天性上来说是自私的。”“而已有的行为学研究提示,慷慨的行为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形成。”为了搞清楚慷慨行为在儿童中的发展机制,迪赛提分析了3-5岁小孩的大脑活动。他发现帮助孩子们战胜自私天性的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再评估过程。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研究者让这些孩子进行经典的“独裁者游戏”:每个孩子得到10张他们喜欢的贴纸,但需要决定要不要将其中的若干张贴纸送给另外一个没有贴纸的匿名小孩。结果发现,孩子们愿意平均分享1.78张贴纸给那位匿名的孩子——他们正在学会对他人慷慨。“从进化的角度说,人们有时需要自私,而另一些时候则需要合群和协作。”迪赛提对科学人说,“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如果没有其他人,我们无法生存下来。”

       那么,分享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究竟是率先出现的无意识应答使然,还是随后才出现的认知再评价在发挥作用?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迪赛提和同事发现代表无意识情绪应答的EPN并不能预测明确的分享行为,孩子们的慷慨大方跟N2波形的变化也没有相关性。只有最晚出现的,反映受控制的认知重估过程的LPP波形可以明显地预测孩子们的分享行为。如果只对有分享行为的孩子进行分析,LPP和实际分享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尤其强烈。这些结果提示,跟单纯判断行为的好坏不同,决定是否分享的过程更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受控制的认知过程在起作用。

       迪赛提指出,根据这个研究结果,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对他人慷慨,应该尝试鼓励他们对别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引导他们换位思考,而非一味从情绪入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