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英语教学需要任教老师确立合理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全面的采取教和学两者相互融合在一起教导。有效英语教学观念的前提是必须树立立体教学观,合理的教学目的是有效英语教学所必要的基础条件,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融合教与学的实现有效英语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外语教学流行教学观念
(一)知识观
语言就是一门实际性质的知识,老师在教授时需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了解,将语言内部存在的各种联系以及规律都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解释和说明,也体现出了对语法的重视讲解。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当中,针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会花大部分的时间介绍语法的使用,学生在学习时也是将很多的时间用在语法的概念和规则的记忆中。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误区,认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进行死记硬背。
(二)技能观
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将其看成是一种技巧的获得。大部分教师认为英语学科的学习,主要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利用有效的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却只是一味的像机器一样在流水线平台进行操作,所要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学生熟悉句型,英语教学当中的“技能观”认为,语言的学习只要逐渐形成了语言习惯就算学会了,但是针对语言的社会性却给予忽视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
(三)社会规约观
社会约束观主要强调语言就是人们日常生活或者实践运用中的交流工具,是一种载体的存在形式,所起到的具体作用是建立以及维持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对于语言的学习不仅需要全面的掌握语法规则,更重要的是把握其在使用当中的规则。针对这一观点,外语的学习主要是依靠和外界的接触,仔细的观察和领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群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日常实际交往,英语交际教学其实就是中国外语教学观的具体应用。
针对上文所阐述的三种语言观念,分别有力的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虽然其中存在一定的道理,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烙印。但是,尽管如此,却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我们在学习或者教学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形成一种全面的英语语言观,这就是我讲的立体英语教学观,将知识性和技巧性以及社会交际性相互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教学。
二、树立立体的语言教学观
外在教学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教学过程,其中牵涉到许许多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然而确有部分人将此问题简单化,这种简单化的部分对于语言的不同看法和理解就产生了对于语言教学的心法,对于其他教学手段的具体实施就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学在教授的过程中就将学生的差异性得以体现,运用多种措施,再次的还有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样也可以看出对于英语教学也具有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体现了其多样性的特点。所以说,英语放在现代社会中教学并不是单一平面的,而是具有立体感和复杂性的。因此,英语教学的挂念性前提是正确的树立立体英语教学观。
对此,我们首先需要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传统英语教学都是在语言知识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不厌其烦的重复讲解,对于基本功的重要性往往却给予忽略,这问题指导现在我们依然需要用心面对。但是,我们从教学路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就可以将语言知识看成是教学手段,语言目的就转变成了语言技能。教师在语言知识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的语言技能需要全面进行有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为语言的发展做出前提服务,将所学习的语言知识进行全面有效的转化成语言技能,其关键就是着重突出在实践中的使用。
其次,我们需要将英语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不管是母语还是外来语言,都是在实践交流过程当中学习而来的,英语的学习难度主要是学生需要培养自己学习习惯和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包括循环记忆和情景想象以及联想性说和写等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复习预习和上课集中注意力以及个人的思维活动,都需要和整个教学过程同步。
再次,对于学习者的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开发我们都需要进行全面的重视。其中智力因素包括想象力和思维力以及记忆力等;然而,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和性格以及动机等。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习能力等全方位的发展是需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作为基础。
三、有效的将教与学进行相融合
克拉申认为,学习语言的途径有两种,分别是习得和学得。语言习得是在潜意识的情形下,自然地获得言语技能和语言知识,这是学习者在交际情形中通过语言的反复刺激对语言的自然掌握。儿童在一开始学习母语时靠的主要是这种学习方式。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可理解性输入,即给学生可理解的“i+1”的输入量,i(input)指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材料量,1 是一个不定数,指稍多于学生能接受的数量的量。学生能否理解是把握材料内容深浅的一个尺度。为了便于习得,应在外语教学中设计比较真实的交际任务,减少机械操练与控制操练,促进外语的习得。学得则是在有意识、有目的状态下有计划地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意义和语言使用上,而不是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应让学生多设计比较真实的互动活动。克拉申认为,习得引导学生讲话并决定他们讲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的学习只在其中起监测作用。学习的知识可以对学生习得的话语起到修正、监测作用,但是监测不会对习得直接产生作用。克拉申的习得观尽管有其片面性,但对于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却很有启发。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讲授得太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太少,导致了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较弱。然而,我国的英语学习基本上是从学龄儿童开始,有的地区是从中学开始,如果只是采取类似母语学习的习得做法也会造成英语学习的非计划性、非指导性以及低效性。语言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里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更多关注的是英语语言的形式。语言学习主要是从语言要素开始,由浅入深。先学单个音素的发音,从音素到音节,从单词到句子,从语法规则到句型练习,从语言理论到语言实践,在循序渐近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各种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企图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成熟的目标语言,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会导致学习者语言学习的障碍。在英语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对语言掌握和使用得不稳定、不准确。从不稳定到稳定,从不成熟到成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达到成熟目标语言掌握和使用的一种过渡性环节,这一环节是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无法逾越的过程。这就启发我们,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努力应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这会使学生英语学习逐渐达到一种成熟状态。一个不善于运用所学英语的学生,其中介语言阶段比一个善于运用所学英语的学生的中介语言阶段要长得多。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把习得与学得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既体现出以学生自主操练为主的习得优势,又能体现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学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