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不知归路,方达藕花深处
——读《心灵写诗》后感
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张林亚
题记: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因为我是语文教师,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所谓花开的声音,并不仅仅是学生青春绽放的乐章,也包括我生命流淌的旋律。
——摘自李镇西的《心灵写诗》
从书店那一排排让人看了眼花缭乱的书籍中选择这本书,是被这诗意的题目所吸引了。心灵,多么高深莫测的一个字眼;心灵,多么广袤无边的字眼;心灵,又是多么神圣而又神奇的一个字眼。怎样才可以展开学生的心灵之纸?又该怎样去书写学生心灵中的诗行?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细细拜读,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每读完一篇文章,心灵就被李镇西——这位了不起的名师所打动一次。
我发现,这里没有高调的理论,有的只是感人肺腑的言语;没有惊人的事迹,有的只是细小繁琐的事情;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是一颗为学生跳动的心灵。平平淡淡的语言,零零碎碎的事情,平凡却让人激动,琐碎却惹人注视,朴素却令人回味。
读着读着,不知不觉被李老师的细微所感动:面对娇生惯养的女同学汪洋,他没有指责批评,而是鼓励引导;面对叛逆偏激的男同学李运,他没有“灭其威风”,而是沟通开导;面对课堂上说小话的同学,他克制住自己,侧面提醒;面对上课迟到的同学,感到自己的处理过分,当面道歉;甚至面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唐强,他也没有“恼羞成怒”或放任自流,而是耐心的教育鼓励……我们常常提倡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孩子,而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对乖巧的孩子疼爱有加;对调皮的孩子爱理不理,这种显然不在少数。而李老师却能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每一位学生,我惊讶于李老师那敏锐的洞察力,更折服于李老师那高尚的人格魅力。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可谓至理名言,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无疑指明了方向。
读着读着,李老师的敬业精神又让我肃然起敬:李老师为了迎接学生而新理的头发、新换上的衬衣,准备给学生的礼物,写在礼物上的赠言……从李老师的一举一动中,我明白了,李老师之所以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特级教师,也许并不在于他的学识,而是他对教育的理解。不,不能说是对教育的理解,是在于他的点点滴滴的教育实践。他为自己的学生所做的努力很多,他写班级日记,他每月一次家长会,他和同学们一起跳绳……他凭着自己的力所能及,努力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点一点做得那么细致。回想自己在工作中,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了,根本没有时间来写教育教学日记,而他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有很多活动要参加,作为一个校长,他更很多事情要处理,我觉得没有时间写下日记,而他却写下来了。这就是精神世界的差距吧!这就是对事业追求的差距!我惊奇于他对学生的这份痴迷,折服于他对事业的这份痴迷!他活脱脱就是一个教育的痴人!他幸福地沉醉在学生中间,沉醉在自己的事业中间,他是一个幸福的痴人!
读罢此书,我不由掩卷深思: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职业?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着太多的诱惑:或物质的或精神的;或学生的或家长的;或应试的或素质的,好多的东西纷扰着我们的心绪,影响着我们的心情。而李镇西老师将自己的精神之舟牢牢地系在教育这块磐石之上,把教育当作自己人生的乐趣来享受。只有沉醉不知归路,方能到达藕花深处!是啊,工作不单单是一份责任,工作也不是为了求证自己。我们唯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平和、享受的心情面对教育的过程,慢慢去品,也许就能品出了其中的甘甜;也许只有沉醉在其中,才可以达到高深的境界。
我不知道自己不能达到到李镇老师一样热爱教育的境界,但我想我一定会热情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不为别的,只为让自己快乐!如果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当作当作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而不一种某生的手段。我想,得到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安宁,也会是事业的成功,更会是人生幸福!
“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用心灵去教育,那教育就会如那陈年的酒,散发出那令人迷醉的清香;用心灵影响心灵,那教育就是一首天底下最绚烂瑰丽的诗歌!花开有声,育人无声,让我们且行且思,共同徜徉在这如诗如画般的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