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生成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前预设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之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就涉及到了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动态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挖掘、利用好这种课堂动态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在“动态生成”中挺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课堂流光溢彩。
一、关注——促成有效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个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教师要关注学习进程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并巧妙地将其促成有效生成。促成有效生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点:1、仔细倾听;2、相机引导;3、撞击火花。
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要有一对神耳,一双慧眼。要真诚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尤其是表见解、说感悟、答问题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心灵之窗——眼睛所闪现的意味;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好奇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火爆”,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
曾听到示范课《画家和牧童》,课堂伊始,教者为了突出画家和牧童的地位年龄不同,就用一大一小字体书写课题,后来在学生充分感悟画家谦虚、从善如流和牧童的勇敢、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美好品质时,教者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改正课题,本来预设用正常字体改正课题,但一名学生却站起来说:“我认为把课题应该写成艺术字的样子,而且要有点坡度。”教者没有立即否定他:“你真有艺术家的眼光,想法很独特,课下我们可以改改看。”孩子美滋滋地坐下了。课堂结束教者正要总结时,又一个小男孩跑上讲台:“老师,我把三画都写了。”(在这之前教者让学生进行给画配话的训练,三幅画让学生任意选择一幅即可),面对孩子充满期待的眼神,教者看了看他的文章停止了总结,大声的读出了他的名字:“xxx同学非常了不起,这么短时间给三幅画都配了话!”同时教者又把一个漂亮的大拇哥送给了他,他雀跃着回到了座位,课堂和会场上同时想起了掌声。
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教者没有急于否定,而是顺势鼓励。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我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生成”,让异样的声音有表现的舞台,那么“异样的声音”将如山泉丁冬,清新悦耳。
二、筛选——提高资源的效用。
在课堂教学上,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丰富多彩,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网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如学生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要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最后蜀国还是无法战胜魏国?为什么周瑜要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的比不上他 ”?历史上真的有“草船借箭 ”这回事吗?......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样就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找出来。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把“读课文,你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吗?找出来,体会体会。”这个问题为主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有资源意识,同时要善于甄别,加以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巧用——丰富课堂的内涵
课堂上任何的动态生成资源,如果没有恰当用之,更没有匠心独运,最终还是会造成资源付之东流,丧失其价值。下面,结合常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谈谈如何巧妙地利用。
1、点击生成亮点——星火燎原
在课堂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惊人之语”,这是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学习《这条小鱼在乎》,我引导学生体会“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拾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一句时,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这个方法不好!他这样是拾不完的。我先是一愣,他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其实学生的这个想法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它内涵丰富,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小男孩的这个方法的确不太好,不但自己累,效果也不大好,但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恰好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为小男孩很在乎那些小鱼,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虽然自己一条条地扔,的确累,但是为了尽快救那些小精灵,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至于学生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也正是课文要延伸拓展的,那就是让更多的人都和小男孩一起关爱生命。我拾起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灵活调整预设思路,说: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我也想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拾不完的。”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成百上千”的含义,用手指着大屏幕说:“他明明知道浅水洼里的鱼儿是拾不完的,但他还在一个劲儿地拾呀!”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从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对生命无限珍爱”的光芒,然后她又问学生有什么好的方法才能拾得完呢?学生说了很多方法,我总结说:“只要我们在沙滩上的人你捡,我捡,叫爸爸妈妈来捡,叫同学们一起来捡,就能把它们捡完了。”最后我进一步拓展升华:“看来,所有爱小鱼的人都在乎!”正是这一精彩的动态生成使课堂出现了高潮,老师、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发出夺目的光芒。
2、美化学生错误——柳暗花明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记得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自然不失为课堂上可充分挖掘的重要动态生成资源。
教学《林海》时,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第二小节。朗读中,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句读成了“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不大一样。”这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没有被其他同学的倾听疏忽。于是,其他同学纷纷说道:“读错了,读错了,是大不一样。”刚才朗读的那位同学顿时面红耳赤,我一看,随即用手抚摸着他的头说道:“其实啊,这位同学是故意读错的,他是想提醒大家注意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不是‘不大一样’,而是‘大不一样’啊?”窘迫的学生立刻微笑着坐下,同时我对大家说:“你们知道两者有什么区别吗?”不一会儿一位同学就说:“老师,‘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两者的区别可大了!”我对这位同学竖着大拇指进一步追问:“那么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通过认真阅读第二小节,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因为大兴安岭与秦岭区别很大。秦岭非常险峻,有“云横秦岭”之说,而大兴安岭则十分“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它们之间的区别应该说是“大不一样”。至此,学生不仅明白了“读误”所造成的意思上的差别,还理解了大兴安岭的“岭”“温柔”的特点。
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和“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不应责怪学生无能,更不应冷嘲热讽,而应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巧妙诱导,既帮助学生挽回尊严,又让“节外生枝”的不顺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错误”成为宝贵的教学生成资源,让“错误”引出无比美丽的生命活力。
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和“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不应责怪学生无能,更不应冷嘲热讽,而应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巧妙诱导,既帮助学生挽回尊严,又让“节外生枝”的不顺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错误”成为宝贵的教学生成资源,让“错误”引出无比美丽的生命活力。
3、珍视固执小手——独辟蹊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珍视那些固执举着的小手,因为他们的发言往往与众不同,让课堂呈现出一片新天地。教师只有真正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欣赏学生的独特见解,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如:《草船借箭》教学片段
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诸葛高“神机妙算”的句子来赏析。学生一个一个地交流,这都是我准备范围内的,我显得不慌不忙。这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我一看,是一个平时爱表现自己而又经常出错的孩子。本想不让他说,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可是那只小手一直举着,丝毫没有要放下的意思。我不忍挫伤他的积极性,于是便叫了他。
生:“我觉得,文中‘我们只管饮酒取乐’一句,也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果说诸葛亮觉得自己已经稳操胜券,那么他放松或者取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下棋、弹琴等等,可他偏偏选择了饮酒。我认为这饮酒里面大有文章。他是在利用杯中酒的倾斜程度,来判断草船受箭的数量,以便及时调整船向,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借十万支箭的任务。从表面上看,诸葛亮是在饮酒取乐,而实际上,他是在不动声色地观察和指挥这场由他精心导演的‘借箭’好戏。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孩子一口气说完,如释重负地坐了下来。顿时,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惊喜至极,一个经常出错的孩子,竟读出了别人没有注意,甚至疏漏的地方,读懂了“饮酒”也是妙算的深层意思。这是何等独特的发现,这是多么的可贵啊!
实践证明,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比我们告诉他们一个真理还重要,还要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积极创新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想象,才能显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才能充满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诸葛高“神机妙算”的句子来赏析。学生一个一个地交流,这都是我准备范围内的,我显得不慌不忙。这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我一看,是一个平时爱表现自己而又经常出错的孩子。本想不让他说,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可是那只小手一直举着,丝毫没有要放下的意思。我不忍挫伤他的积极性,于是便叫了他。
生:“我觉得,文中‘我们只管饮酒取乐’一句,也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果说诸葛亮觉得自己已经稳操胜券,那么他放松或者取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下棋、弹琴等等,可他偏偏选择了饮酒。我认为这饮酒里面大有文章。他是在利用杯中酒的倾斜程度,来判断草船受箭的数量,以便及时调整船向,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借十万支箭的任务。从表面上看,诸葛亮是在饮酒取乐,而实际上,他是在不动声色地观察和指挥这场由他精心导演的‘借箭’好戏。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孩子一口气说完,如释重负地坐了下来。顿时,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惊喜至极,一个经常出错的孩子,竟读出了别人没有注意,甚至疏漏的地方,读懂了“饮酒”也是妙算的深层意思。这是何等独特的发现,这是多么的可贵啊!
实践证明,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比我们告诉他们一个真理还重要,还要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积极创新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想象,才能显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才能充满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4、捕捉突发事件——巧借天时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绝处缝生。例如:一日下午,语文课上一半时,万里晴空突然乌云密布,天越来越暗。安静上课的学生骚动起来了,眼睛不时瞟向窗外,并传来了窃窃私语声。显然这时如果整顿纪律再讲下去效果肯定不佳,干脆停下来让学生做作业或读课文也不是好办法。这时老师不但不气亦不急。却顺水推舟,停下课与学生欣赏起窗外的景象。老师兴致勃勃地一会儿指点学生注意这儿,一会儿提醒学生观察那边。天空一声霹雳惊天动地,许多学生吓得叫起来。教师又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暴雨哗哗地下,操场、树枝、远山、房屋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暴雨很快过去了,教师却叫同学站起来讲讲这场暴雨,学生发言热烈,讲得头头是道,一会儿下课了。老师不慌不忙地布置作业,结合动态静态描写作文训练的片断练习——《暴雨》,第二天作业交上来,效果出奇地好。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能让危机化为美妙的教学良机。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必须独具慧眼,仔细倾听,及时捕捉挖掘,巧妙利用。这课堂生命之水——动态生成资源,将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课堂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