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谈谈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发布时间:2014-06-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谢雯燕

 

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认真有效的预习更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摘抄知识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可以让学生自愿准备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二、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1.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内容,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2.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不少课文都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   
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三、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读通课文。“预习”中要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