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根据这样的教材特点,我设计了教学过程三步曲:吟诗、作画、写文章。
第一步:熟读、背诵。我没有对诗的内容做过多的解释,而是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并反复地朗读、背诵。
第二步:作画。对于作画,我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把诗中写到的事物画出来,摆到恰当的位置上即可。本来我以为吟诗、写文章,这些都是语文课的内容,倘若把绘画作为语文作业,大概会有异议。但没有想到,一向对作业极反感的学生们,听到这一任务,非常惊喜,马上动笔开始创作。一些原本对绘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一个学生在第二节的作文中写到:我不喜欢绘画,也不会绘画,但诗中的牧童、黄牛、柳树、知了,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就好像早就摆好了等着我去画一样。以上是第一节课的内容。全体同学在课堂内完成背诵,有绘画功底的学生已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可以在同学中传阅他们的作品,给不会绘画的同学以提示,没完成作品的同学可在课后完成。
第三步:写文章。在第二节课上,我把学生的绘画作品贴出来,用10分钟开一个小型展览会,评议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当然,由于大多数学生绘画水平实在不怎么样,所以交上来的作品五花八门。有工笔画,有简笔画,还有新潮的卡通画。虽然水平有限,但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一些有绘画特长的学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当然不甘寂寞,不仅画画得比较好,而且他们觉得这样的课让他们扬眉吐气,因为终于有了露一手的机会,他们的特长得到了同学的肯定。而不会绘画的同学对自己原来在美术课上的行为表示了懊悔,对绘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接着我用20分钟写作文,内容可以写想象牧童捕蝉的经过和结果,也可以写自己绘画的感受,或写观画的体会,也可评议自己的或同学的画,字数要求200字。最后我花了10分钟简单地评讲了学生的作文。因为有内容可写,也有切身的体会,所以这篇小作文写得很好。有个同学还写到,我现在真正明白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了。
"吟诗",使学生对《所见》有了大致的了解,"作画"则使学生们对此诗有了具体的感知,"写文章"的过程就是对此诗的诗情画意深入理解的过程。
我想,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明珠,只用一课时让学生简单理解诗意,会读会背,是远远不够的。而采用这样的三步教学法,拓展语文实践活动,效果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