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一书,不光是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王崧舟、窦桂梅、闫学、武凤霞、刘发建、郭初阳这些我们普通语文老师心中的偶像的经典课堂实录,更重要的是还让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层次的专家、老师对这些课的客观评价的声音。“书中附有或褒或贬的评课文章,其针对性、理论性、建设性,无论对名师本人,还是对广大一线教师,都是极富启迪的。”(摘自窦桂梅为本书作的序《赢在课堂》。)我想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吧。说实话,以前无论是看还是听这些名师的课,我更多的是认同,而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认为名师的课堂都是精心打造的,当然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于是在内心中是全盘接受。但是看到这本书的序,我眼前一亮“不唯名,不盲目迷信权威,一切从课堂出发,既肯定名师课堂精彩的一面,也客观地评判名师课堂的缺憾是本丛书的又一特色。”(摘自本书的序)读后我不得不佩服专家、老师们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辑《语文教学,要加法还是减法?》: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的《宴子使楚》的简要设计过程是——
主题:尊重
步骤:对宴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的尊重的思考。
单看这步步递进的步骤就可以看出在她的语文课上是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的,而且学生的思考是逐层深入的。她说要让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精神之树长起来。语文课要走向深度,拒绝肤浅。
魏勇在听了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这一堂课后的有些评价我十分认同,如他说“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缺乏字词句的灌输,他们缺乏的是思考有价值问题的机会。”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缺少思考,所以就出现了魏老师所描述的这一普遍现象: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以后,尤其是高中,大多能够做到写作流畅,错别字少,但很少有有见地的文章,很少有新颖的叙述。这种状况显然跟小学开始的重字词轻思考的语文教育有关。不要说到了初中,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在习作中透露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说流露着自己特殊的感受,平庸、千人一面,是现在学生作文的最大特点。他又例举了国外的一些语文教育,如日本,把“使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学的第一目标,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国语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阅读即思考”、“语言即思考”、“作文即思考”的立场上认识教学,指导教学。这让我想起了《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一书中的这几句话:“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也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那么我们就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静下心来思考,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问题,就像窦桂梅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自己在思考上的挖掘与突破,使她的课堂教学设计呈直线深入的趋势,从而突出了学生思考的价值。所以,要想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首先要学会思考,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
但是对魏老师所说的:“从根本上说,决定学生的语文素质的不是字词句功夫,而是思考的欲望和能力。”我不敢全部认同,假如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意思都表达不清,最基本的字词都不认识,试问他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或者说他的表达别人都无法听懂,那我想他的思考也就失去了一定的意义。我想对具备初步阅读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以思考为主,在思考中学习表达,或许更能培养出鲜活、生动的语文能力,但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到,他们也才是小学生,他们思考的深度毕竟受年龄、阅历等影响。课堂是要有难度支撑,但难度要有个限度,只要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多考虑教什么,少想过多的花架子,不要只是追求出现热闹与浮躁,那么课堂也就会深沉。
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语文老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指导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变革了我的教育观念,为我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