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言习得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言习得的训练,包括内容和形式之分,感悟和训练之别,尤其是在形式和感悟方面,要重视学生言语的积累和发展,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学生在课堂上语言习得的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感受颇深。
一、利用时机,形成惯例,丰富、积累语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小学毕业会背诵古诗词70首,课外阅读量达145万字。这些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管是从生理发展还是学习需求上,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动画电视的“泛滥”,孩子们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忽视了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有的孩子到了三年级,甚至连一本完整的课外书都没有读过。因此,这些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老师的肩上。可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呢?笔者做了如下实践:
1、课前积累。每次上课前花一分钟时间背一背古诗或讲一个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做一次词语接龙游戏或情境说话训练。
2、课中应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灵活应用学生课外积累的知识。可以出现在教师的评价语中,可以应用在某个教学情境中,还可以作为一种拓展训练,使学生有机会常常去近距离接触它们,认识到这些积累并不是孤立的、没有意义的。
3、课后巩固。“温故而知新”。学生对课前所背、讲的东西往往印象不深,容易忘记,因此必须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才能达到真正的积累。每次放学前,利用学生排队的间隙或排路队回家的途中,对课前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深化,使之牢记心中。
这样长此以往,积少成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还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找准切口,由词及句,形成、发展语言
案例1:《北大荒的秋天》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哪些色彩?(目的是复习积累前面一组课文中所学的描写色彩的词,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各种花的不同色彩)
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
紫红、雪白、金黄
红色、白色、黄色
红红的、白白的、黄黄的
五彩缤纷、万紫千红、五颜六色
师:根据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进行归类)
师:能不能把这些描写花的色彩的词放到下面的句式中去,把话说得更美一些?
出示:秋(春)姑娘把()送给()花,()花朵笑啊笑啊,笑来了()。
(此类句式的扩展训练,又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结构的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正确用法。)
像这样抓住课题出示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从词语的积累到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不但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深化,发展了语言,并为新课的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
在词语教学时,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抓住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重点词进行句子和说话训练,不仅使学生理解、运用了词语,而且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既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语言得到了发展。
三、紧扣目标,强化训练,提升、内化语言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紧扣语言文字训练目标,进一步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记忆。但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要强化语言,特别是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规律。
案例1:《三亚落日》教学片段: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了落日的?
出示句式进行比较: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师:读了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仿照哪一句说话?随机出示:山石像。 落叶像
通过以上的比较,学生已从潜意识里肯定、认同了下面一句,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把喻体的特征说出来。即使有些说不完整,其他同学也会给予补充。这样的课堂语言训练,使学生言语的质量得到了提升。
在学习了《广玉兰》这篇课文后,我带学生观察了学校里的一种植物,让学生仿照课文第三小节的写法也来写一写。
“《广玉兰》是怎样来写的?”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了“总-分-总”的写法来写。
“怎样把广玉兰的特点写具体的?”学生通过回顾课文,知道是抓住广玉兰不同的形态写具体。然后让学生用课文的写法,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习作。
这样设计,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了如下发展:1、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广玉兰》这一课第三节的写法进行精辟的概括,通过实地观察和练笔,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书本语言并逐步把书本语言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
语言的习得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训练的重点。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要挖掘重点词、句的内涵,悟出美妙之处、深邃之意,体会作品的意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对于语言平白的课文,要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突破。或重组整合,培养学生梳理、概括能力;或根据语法特点,培养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曾说过:“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通俗地讲,语文教学首先是姓‘语’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个方面,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智慧的选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致力于“本色语文”,把课上得有词味、句味、文味、读味、品味、书写味一些。
阅读教学:怎样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
语文教学多元化目的论是多次语文教学目的讨论的妥协产物,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的。语用能力的核心是语感。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怎样重新审视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训练呢?
至于如何习得?我的看法是:一、语感的形成非常重要。至于什么是语感,小孩子说不清,我们也没有研究那么深,但是对语言的敏锐反应,应该说是语感获取的重要表现。因此,朗读美文、口语交际等口语训练是很有效的方式;二、书面表达不可忽视。口语和书面语是统一的。能够有条理的、有重点的、有明确思想的表达出自己的随感、随想、所见、所闻,也是语言习得的显著特征。
其实,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的让学生获得语言感知、运用语言的技能形成的过程。转念又想,试问,一个放羊的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学,没有收到正规语言训练,难道就不会说话了吗?肯定的是,口语一定没有问题,书面语是空白。因此,我想说的是,关注孩子语言的习得,不能忘记语言习得前语言环境的营造。这也是最简单,却又是最有效的方法。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从而实现“语”和“文”的有机统一,其中有效地“听”“读”是习得语言的支架,是基础,而“说”“写”才是习得语言的终极目标。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说”和“写”的操作。学生通过一篇篇美文的阅读与学习,在听懂、读懂的基础上,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妙用及魅力后,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课文内容的延伸等方面,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开展课本剧、朗诵、讲故事、小练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把阅读中获得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当然这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训练指导。
学生通过一篇篇美文的阅读与学习,在听懂、读懂的基础上,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妙用及魅力后,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课文内容的延伸等方面,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儿童语言能力是“习得”的,不是靠“学得”。儿童语言是在大量的生活化的言语交际活动中逐步内化形成的。因此,实践运用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语文课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平台。语文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中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创设语言交际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平时很爱读课外书、阅读速度很快、阅读量也很大,读完一本后,我对内容进行了检查,却发现这些文章并没有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当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时,所读过的语言与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好似远离了他们,留在他们头脑中的依然是那些可怜的、干巴巴的词句。按理说在大量的接触语言材料后,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挺不错的,可结果是,文章写出来仍然是十分空洞苍白,虽然有些学生知道拾取字词,却不知如何组织表达。
语文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从文本中积累的优美词句,模仿句式练习表达都是常用的方法,如一年级下册识字一和第二单元都是与春天有关的词串、课文,学完后让学生也来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春天;《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让学生用上“我想变成 , 。”说说写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1.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去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2.引导学生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体会词语的作用,学生才能发现语言文字的表达奥妙。
3.在学生懂得语言文字的妙用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开展小练笔等实现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
2.引导学生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体会词语的作用,学生才能发现语言文字的表达奥妙。
3.在学生懂得语言文字的妙用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开展小练笔等实现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
我们将以课堂为支点,以教材为航向,让孩子们在生活实际中放飞思想,在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上更上新台阶。
语言的习得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训练的重点。
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要挖掘重点词、句的内涵,悟出美妙之处、深邃之意,体会作品的意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对于语言平白的课文,要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突破。或重组整合,培养学生梳理、概括能力;或根据语法特点,培养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