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堪称大师,她专业过硬,所撰写的《笔阵图》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极高的权威性。作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她在业务上的拔尖似乎还在其次,我所关注的则是她的教育教学方法。
她是怎样教王羲之的呢?
她给王羲之上过“高峰坠石”一课:带他到山上去,让他感受山上各种石头的模样,并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滚落下去,告诉王羲之,那个“点”,正是这样一块石头坠落而下的力量。
她还给王羲之上过“千里排云”一课:她让王羲之站在开阔的平原上,让他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字排开的云层悠悠向天边宕开,这时在他耳旁轻声说着“千里阵云”,让他感悟“一”的动态之美。
在这一点一横的教学中,我们感受到卫夫人教学的什么真经呢?
一、根据孩子的特点组织教学
孩子对学习如果说有天然的兴趣,那是不客观的。他们的兴趣要通过我们施教者来把握,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方法。孩子天性好动,那么就必须适度放纵一下他们的身体,让他们在许可的范围内动态学习,而不能圈养式教育。特别是对于接受抽象知识,孩子不喜欢,那就要设法形象化、具象化。
教育对象是什么样子,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
二、深入现实生活,活学活用
现实生活是一本最好的大书,卫夫从深谙此道。她教王羲之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让他一味临摹,只下书本死功。而是将他带到现实生活之中,利用自然资源,形象直观地让王羲之感悟线条的动感与活力。在这样的活学活用中,学生是容易产生共鸣的。
让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校园,比紧咬死知识要有用的多。
三、不凭自己的认识对学生
卫夫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凭自己的认识对待学生。她是大师,对一点一横早是烂熟于心中,各种形态的“点”“横”也是胸有成竹。而对于王羲之来说则不是这样的,如果让他一开始就接受这一“点”一“横”只是僵死的两个笔画,那么他也就不能真正领悟到书法线条的生命力。
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这个简单那个容易,学生有一点不会就会被认为是弱智而不可教也。同时还振振有词,似乎委曲的是老师,问题在于学生。为师者一定要有这样的思维,自己会不代表学生就一定会,不是你讲了学生一下就必须懂了。而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情考虑问题。
卫夫人教王羲之特别强调的就是活学而不是死学,要让他自己触类旁通之后再举一反三。她常带王羲之到深山里,让他观察各种枯老的粗藤,从中感悟笔道的力量、结构的取舍。
还有就是她注意熏陶学生。上述方法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教学魅力了,还有一次王羲之问她怎样才能把字练好,她只跟王羲之说了东汉书法家张芝墨池的故事。不难看出,她已经告诉王羲之答案了,这样的答案带有提示性与鼓励性,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向卫夫人学习,就要学她这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多考虑学生的学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象学习,自我领悟,自我收获,自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