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载德,润物无声
——聆听万平老师的“静静聆听童心的呼唤”有感
利用周末的两天时间,有幸去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班主任培训,听了三位名师带来的讲座,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万平老师的讲座。
万平老师重点讲是自己的教学历程。讲了自己由一个少先队辅导员而转变成一位一线优秀的教师。讲到了自己的日记教学,让一个个不爱写日记的孩子变得喜欢写日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万老师运用了班级中学生的力量,家长的力量,把自己班的博客建立了起来……在聆听报告中,万老师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深深地打动了我,有好几次,听着听着,眼泪竟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觉得,在万老师的身上有一种很特别的魅力,这种魅力让坐着的老师都那么认真地、安静地聆听。
万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样的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
她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提出“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万平教育的成功在于她常常用最“笨”的方法工作——孩子最需要什么,她就努力创设什么,让孩子拥有某种不平凡的成功体验。虽然这种方法很“笨”,没有捷径,也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她却乐此不疲,因为这里有教育的真谛。
如何实施“温暖教育”?万平选择了日记。她相信“文字的力量”。在日记中,孩子们向她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她都认真地给予回复。从展览路一小到史家胡同小学,万平鼓励并指导她的每一届学生写日记。她每天批改学生日记,10多年来,已累计批改学生日记达500万字以上。日记成了她与学生乃至家长之间的心灵对话。
万平老师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小骏。
小骏的爸爸告诉她,小骏是一个“散、漫、拖、磨”四样全占的孩子,从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社会化”进程没有完成,听话慢、思考慢、做事慢、作业慢……作业写不完,考试做不完。
然而,一篇只有26个字的日记,成为孩子转变的起点。
那天,小骏交来一篇只有26个字的日记——
2004年3月1日晴
今天,我想写日记,可就写不出来。爸爸说:“把这句话写出来就行了。” (26个字是一个起点,这个孩子内心有了奔头,他期盼着老师的鼓励!)
万平老师的评语是:爸爸说得对!万事开头难,有了一个开始,就会有了每天的期待……从此以后,因为这句评语,孩子越来越爱学习了……
1997年,她为孩子们创办了班级刊物《小木桥》。
利用业余时间,她编辑、刊印了上百万字的“童年心迹”。迄今为止,《小木桥》出刊已逾270期,同步记录了学生的心路历程,成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档案,她教过的所有孩子都珍藏着这份难得的宝贝。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由她点评的13万字的小学生在校日记专著《马方日记》,其中的系列日记“仙人掌”还入选了北京版小学语文教材。近10年来,她的学生先后有50多人获国家级、市级作文比赛一、二、三等奖。
一个淘气学生的妈妈知道孩子“春蕾杯”获奖后曾给万平发来了手机短信:“一个曾经逃避写字,逃避上课,濒临厌学的孩子,居然获奖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奖!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您!因为您的包容、爱心、耐心、理解、坚持,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细致有效的训练方法,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集班主任与母亲于一身的温情互动,职业与敬业的专业品质,理性与人性的完美体现——这一切是一个特写,却不会定格,我们感谢您,我们爱您!”
从万老师的报告中,我看到了一个一线教师的平凡而不平凡的教学生涯。看到了一个心中充满着爱的老师最朴实的心声:用自己的爱,让学生健康幸福的成长,从而让自己幸福着孩子们的成长。前几天在街上,有一个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在路上叫我,我也至今记得她的名字——江玲玲,当她叫我的时候,我也叫出了她的名字。那一刻她很开心,而我也很开心。我想我们的高兴是一样的,我们彼此记得对方的名字,并能喊出来,被别人记得,真的是一种幸福。看到那个读大学的学生,我忽然才发现,原来我已经教了那么多年的书了。但是我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自身的不足太多太多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听了万老师的发言,更加坚定了我今后做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心,相信只要我能够用一颗真心、爱心和恒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去静静地聆听他们童心的呼唤,一定能和孩子们一起得到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