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给孩子内在稳定心理结构反调节“得逞”的机会,就必须追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在本书的第一章我们分析过,一个教师的知识价值或者人格价值都不可能做学生成长的路标,一个教师能做的有很多,而你该做的只是做一些土地的工作,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动起来的平台,然后做一点化肥的工作,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动力。但是,我们分析上节所提到的教育目的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教育目的建立的基础是施教者“我”的立场,而施教者高高在上的立场,这种延续已久的颠倒的行为,致使了教育目的的杂而无章,繁而无序,自然也就造成了教育现实当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即是说明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周国平语)当下的教育者,哪一个是为学生的本体服务的呢?还是不自觉地用自己不一定正确的思维来自以为是地强加给学生,把众多的“无理”用自己强大的智商、逻辑和麻木给“合理化”了?
所以“培育-发展”班级理念主张培育学生需要具备的第一个特征是积极的心态。
我们所主张的“积极的心态”包括两个关键词:向上、平和
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孩子最原始的内心里都有着向上的欲望,都有原始的内在驱动力。正如一粒种子无论在哪块土地里它都有向上生长的基因,都有破土的原始动力。既然老师不能规范孩子长成什么样子才是人才,但是老师可以给孩子搭建适合孩子成长的舞台,可以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动力。江苏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丁卫军先生说:“人的成长需要两种东西,一是成长的方向,二是成长的动力。”前者就个人来说如此,而对教育的整体来说不好把握。但成长的动力我甚为赞同,而且这个动力的给与应该是教师大半工作的落脚点。
平和。即是用淡定的、包容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与人生。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担心的事件中,有40%都是杞人忧天,那些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有30%是既成的事实,担心也没有用;有20%的担心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病状;剩下的10%,是日常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总体而言,人们很多时候是在自寻烦恼。
一天,珍珍的妈妈打电话给我:“梅老师,珍珍的心情不好,她想回家调节一下,向您请个假。”我很奇怪,心情不好就回家调节啊,谁还没个心情不好的时候啊!
于是,在吃完午饭之后,我把珍珍叫到了身边,说:“丫头,怎么不把我当朋友了?”对每个孩子我都是这样,女孩子称作“丫头”,男孩子一般称作“你小子”。
珍珍忽闪着大眼睛,很迷茫地说:“没有啊!”
“没有还说心情不好,要回家?”我有时候是一针见血的,“有什么话不能跟我说啊,还要请假回家,让妈妈担心你?”
“我和天赐吵架了。”珍珍小声地说。
哦,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生活老师说今天天赐身体不舒服,在宿舍休息呢。
经过调查,我终于弄清楚了她们吵架的真实原因。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原来,作为同桌的两个人为一个叫小丽的女孩子吵架了。珍珍说小丽不好,因为小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谈了几次恋爱,认为她太不自爱;而天赐认为小丽是个好女孩,因为她总是很仗义,并且帮助自己很多。
这种为了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而致使心情烦闷、忧郁的孩子,当下越来越多了。倘若每个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看开这些,他就会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多一些阳光,少一些烦恼;倘若每个学生都明白很多时候是自寻烦恼,看到自己想要的,而不看自己不想要的,他就会多一些自信,少一些懦弱;倘若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少注意别人的不足,他就会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狭隘。
一天天气很好,怀海禅师陪伴马祖道一散步。二人正走着,一群野鸭从他们头上飞过。
马祖道一停下脚步,问:“是什么?”
怀海禅师答:“野鸭子。”
马祖道一又问:“到哪里去了?”
怀海禅师答:“飞过去了。”
怀海禅师话音刚落,马祖道一就在他的鼻子上用力拧了一下,怀海禅师疼得大叫。马祖道一说:“又说飞过去了。”
怀海禅师摸着鼻子忽然悟到了什么。
第二天,马祖道一给弟子说法,怀海禅师突然站起身来准备退出,马祖道一见此,便要他和自己一起去方丈室。
在方丈室里,怀海禅师对马祖道一说:“我的鼻子被师傅捏的很疼。”
马祖道一于是问他:“昨天想到什么?”
怀海禅师答:“鼻子今天不疼了”。
这次马祖道一没有拧他的鼻子,而是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子表示认可。
鼻子昨天疼而今天不疼,但鼻子还是鼻子,不会因感觉不同而有所改变。而现实当中,有几个人会守住本我呢?汲汲于别人的赞誉而沾沾自喜,哪怕标榜着淡定的人,也在美丽的言语中摇摆着自己的身体。纠结于别人的片语诋毁而郁郁寡欢,哪怕标榜放下的人,也在恶意的言语中慌乱着自己的灵魂。真正平和的心态,就是能够淡看别人的言论,始终把握自己灵魂的人。一个孩子健康的灵魂,就需要这份淡定与平和,守好自己的灵魂,最终才能成为真实的自己。
积极的心态,是人调节自我与外界关系的必需,是当下冲击指向成长的选择。
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蒙田也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有改动)
内在自由、优秀的灵魂和头脑靠什么?思维品质的培养。所以,“培育-发展”班级理念认为培育学生的第二个特征是优秀的思维品质。
只有懂思考、会思考,思维品质教好的人才是能够指向未来的人。可是,时下的教育用知识的填充取代了思维的锻炼,用事件的处理扼杀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所以有人说我们的教育是毁人的教育,更甚如阚凯力者竟然说“中国的大学已经变成了养猪场”。事实是有些道理的,不少老师埋怨过学生死脑子,脑筋不会转弯。可是,亲爱的老师,你有没有在日常教育中注意思维品质培养,有没有把孩子的思考习惯作为教育目标来实施?很显然,通常你没有!那么,你有何权力去埋怨你的学生呢?
作为班主任,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曾经采取过两种措施:一是让学生自主出方案,但不能扣班级分;二是学生说服我就可以免除惩罚。这两点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
臻的手机被学部收缴了。
和我班很多学生一样,犯了错后,他先找到了我。
“老师,手机被领导收了。”他的表情有些不好意思。
“没什么啊,呵呵,又不是我的,大不了你不用呗。”我一向如此,不喜欢在学生面前一本正经,一直感觉对于教育来说,总有一种力量是胜过一本正经的。“给个解决的方案,或者给一个能说服我的理由,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方案没有!”他很直接。的确如此,将手机拿到教学区,是学部严禁的。轻则警告,严则记过,没什么道理可讲的。
“那怎么办呢?”我其实也没有办法,说不定还要接受学部惩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去吧,好好学习去。”
臻没有离开,忽然转换了一种语调:“老师,你说做对了事情该不该惩罚?”
呵呵,这小子。我摸了摸他的额头。“没发烧啊,你小子怎么说起胡话了?”
“别管那么多,回答我的问题啊!”
“那不废话嘛,做对了事情当然不该惩罚了!”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这小子肯定有阴谋。只是再大的阴谋也不至于脱离了手机谈问题吧。没事,小子,我还不信搞不定你!“说吧,有什么企图?”
“嘿嘿,在老师面前哪敢有什么企图啊,就是瞎聊聊呗。”他嬉皮笑脸的,犯错了还这副摸样!“老师,你是不是觉得我犯错了?”
“这不废话嘛!难不成你带手机还带对了啊?”
“老师,别这样啊,现在是纯属闲聊,纯属闲聊。”学习表播的都这副模样,在我面前没大没小的。
“你说,人是不是都有犯糊涂的时候?”忽然,他的表情有些严肃了,“你说,我怎么就犯了这么大的糊涂呢!”一副自省的样子。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软,一看到孩子痛心疾首大多以温存对待。
“是人都会犯错!”
话刚落音,他来劲了。“哈哈哈,你的意思是说,犯错是正常的了?”
“当然,除非你不是人。”
“那我犯错也是正确的喽,正确的事情就不能惩罚,是不是?别回答,刚才你说过不能惩罚的!”这哪里有我插话的机会啊,他的话如连珠炮,一串串蹦出。
我无语!“好好,我帮你求情,争取免于处分!”
我幡然醒悟,一连串关于计策的名词全出现在了脑海,只是,已经上当了!
我无话可说,只好给他讲情去了。不过,心里还是有些欣慰的。毕竟,我设置“说服我”这个处理问题的环节,不就是为了锻炼孩子吗?孩子在绞尽脑汁想逃避惩罚的时候,不是在进行着思维的锻炼吗?
正如当下一个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火了,全国多家电视台就换了多种名称的“好声音”,甚或一些班主任也在班级开展“好声音”或其变体一样,似乎我们只会模仿,而不会创造。这不能不说和当下教育中的思维品质培养的缺失直接相关。
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是群体中突出自我的必需,是当下指向未来的选择。
不少朋友会问,把整个教育的目的就落脚为积极的心态和思维的品质两点,这孩子的思想道德怎么确保?万一他学坏了呢?
您觉得会吗?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能够用淡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他能够坏到哪里?一个具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的人,加上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的人,还用得着对他进行几十个方面的教育吗?立足两个方面的品质孩子的成长充满动力,并且懂得了处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立足当下并且指向了未来。此外,您还要什么呢?